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向平   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1年11月17日



李向平,1958711生,湖南邵东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宗教学会会长。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910月就职于上海大学文学院。曾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大正大学、大阪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访问研究。近五年来在海内外发表有关当代中国宗教、宗教社会学方面的论文近百篇。

已承担及正在研究的课题当代美国宗教社会学理论思潮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当代中国佛教与基督教交涉关系研究(国家教育部课题)、儒、释、道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冲突研究(上海市“曙光”项目、社会转型与社会稳定研究、当代中国宗教的运行机制及其社会控制(上海市哲学社科重点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美国宗教社会学理论思潮研究》等。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宗教史、当代中国宗教、宗教社会学。

代表性著作:《祖宗的神灵》、《王权与神权》、《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潮研究》、《死亡与超越》、《文化正当性的冲突》(论文集)、《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佛教信仰与社会变迁》(论文集)等。
 

近五年学术论著目录:

 

2008

1.《信仰与宗教的空间分割》,《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818日。

2.神圣化世俗化的双重悖论》,《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8129日。

3.《法脉-教派:法相唯识学之中国命运》,载《第三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1月,第355-367页。

4.《宗教的社会性及其表达——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基本命题》,载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宗教学理论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5.《伦理·身份·认同——中国当代基督徒的伦理生活》,载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精选丛书,《基督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6.《中国当代佛教的社会建设功能——佛教信仰及其认同模式》,载《佛教与现代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7.《宗教与灾后社会重建》,《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200863日。

 

2007

1.《宗教市场论:当代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的新范式》,(合作),载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院规划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编:《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46-558页。

2.《场所为中心的宗教很多空间--变迁中的中国宗教制度》,香港《基督教文化评论》,2007年,第26期。第93-112页。

3.《关系主义的儒教模式》,《孔子研究》,2007年第1期,第7-11页。

4.《禅宗与民间社会和谐关系的历史辨正》,《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第189-200页。

5.《关系主义宗教模式--儒学为宗教的核心问题》,《国际儒学研究》第15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174-197页。

6.《身份·伦理·认同-当代中国基督教徒的伦理精神》(上),《天风》20074月号。

《身份·伦理·认同-当代中国基督教徒的伦理精神》(下),《天风》20075月号。

7.《文化为什么很难讲?》,《中国青年报》2007429日。

8. 《中国佛教的和谐理性模式--从心开始的功德本体论》(合作),《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9.《另一种信仰危机:少林寺引发的宗教社会学问题》,《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7年的14期全文转载。

10.《现代化公民宗教国家特性-从文化外交到宗教外交的美国主义》,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四辑,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年。

11.《从人民内部矛盾公共供给不足��中国当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50-56页。

12.《社会化,还是世俗化?-中国当代佛教发展的社会学审视》,《学术月刊》,20077月号,第56-61页。

13.《儒教是教非教的再讨论》,《原道》,第十四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0-87页。

14.《近代佛教制度变革研究综述》,《菩提道》,2007年第1期。

15.《中国人的另一种信仰危机?》,《新华文摘》,第19期。

16.《近代上海变迁中的佛教组织��世界佛教居士林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集刊,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7.《国家祭祖的政治认同》,《南风窗》,20075月上。

18.《我们时代的信仰与政治》,《南风窗》,20076月上。

19.《民主与迷信的新冲突》,《南风窗》,20077月上。

20.《大寨造大庙》,《南风窗》,20079月下。

著作:《佛教信仰与社会变迁》(论文集),40万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2006

1.《禅者眼中的和谐社会》,《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1期。

2.《社会缺席,宗教安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意识与都市发展》,2006年。

3.《重建社会》,《社会学家茶座》,总第13辑,20062月,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2月。

4.《佛教人间,心心相印》,载《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5.《当代中国佛教的社会学研究综述》(合作),《2003-2004宗教年鉴》,中国社科出版社2006年。

6.《属性与身份的整合——宗教与民族认同资源的社会化》,载《宗教与民族》)第四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7.《真禅法师与上海佛教》(合作),载《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8.《镶嵌型的公共宗教-传统中国政教关系之社会学解读》,《上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13卷。

9.《专制王权下的传统佛教制度》,台湾《普门学报》,20067月,第34期。

10.《私人信仰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解读》,《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9期。

11.《毛泽东与现代中国的完备型革命》,《现代哲学》2006年第4期。

12.《儒教宗教论的再讨论》,《齐鲁学刊》,2006年第5期。

13.《从公益团体到宗教团体--20世纪50-60年代的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合作),陶飞亚编《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4.《分割与整合��教会组织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同构性》,载吴孟庆、罗伟虹主编《宗教问题探索��2005年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年。

15. 《当代中国佛教的制度变迁��以上海A寺的研究为中心》,载方立天 学愚 主编《佛教传统与当代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

16.《中国当代佛教经济的社会性刍议》,《佛学研究》2006年总15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2006年。

17.《神俗分界:天主教社会理念的制度表达��从〈天主教法典〉谈起》,《当代宗教研究》 2006年第4期。

18.《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之必需》,《觉群》2006年第5期。

19.《宗教合法性及其获得方式-以日本人<宗教法人法>为中心》《国家.宗教.法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文章:

《人的长大也要合法性》;青年报,200694日,A08版。

《评易中天易,品中国人难》;青年报,2006825日,A12版。

《圣哲信仰究竟为哪般》;青年报,2006927日,A12版。

《传统公祭:古为今用?古为公用?》中国青年报,2006924日。

学术专著:

《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72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24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文化正当性的冲突》,49万字,上海百家出版社2006年。

 

2005

1.《传统中国的宗教和谐论》,《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人大《宗教》20058期全文转载。

2.《中国古史中的宗教管理》,《学术月刊》2005年第1期。

3.《社会中的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学刊》,200412月。

4.《佛教基督教对话的社会经验形式》,《宗教对话》(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12月。

5.《宗教活动场所合理化刍议》(合作)《当代宗教研究》2005年第2期。

6.《宗教和谐与公民社会的资源的整合路径》,《中国宗教》,2005年第10期。

7.《关于宗教组织的研究的综述——宗教社会学的视角》(合作),《基督教学术》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8.《信仰转型——从大师型道仪式化》,《永明延寿大师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

9.公平正义是一种公共产品》,《广州日报》,20051019日。

10.《和谐社会与宗教资源的制度整合——宗教事务与构建和谐社会诸关系》,载《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1. A case study of Intereligious Rel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Buddhist-Christian Interaction in Four Southeast Cities, 《景风Ching Feng----A journal on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Religion and Culture 》,New Series , Volume 5, Number 1, 2004.Hongkong.

获奖论文:

《和谐社会与宗教资源的制度整合》,获上海市社联2005年第三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从人民内部矛盾公平正义》,获2005年广东省社联、社会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

 

2004

1.《信仰但不归属的佛教信仰形式——浙闽地区的佛教生活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

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2.《佛教都市化及其现代性问题》,载《都市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2月。

3.《本土化与社会化——近代上海海派基督教的社会化历程》《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00482日《社会科学报》摘要发表。

4.《和谐与冲突的边界——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载鲍宗豪主编〈人文与社会〉社会社科院出版社20047月。

5.《从的知性自觉——现代日本西谷启治的宗教哲学》,《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三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7月。

6.《何种社会?何种宗教?》,《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7.《佛陀信仰及其社会关怀——当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佛教徒宗教生活现状调查报告》,20049月,台湾佛光山普门学报2004年第23期。

8.《当代宗教的实证研究与社会学研究趋向》,《基督教文化学刊》第12期,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中心主编。

9.《太虚和尚:宗教型公共知识分子——现代中国佛教的世俗化特征》(日文),日本《佛教文化学会纪要》,第13号,200411月。

10.《与其重构思想,不如再建社会》,《文汇读书周报》20041029日。

11, 《圣经与中国文化》,《天风》2004年第10期。

12. 《宗教合法性及其获得方式一〈日本法人法〉为中心》,(合作)〈当代宗教研究〉,2004年第4期。

13.《传统中国的和谐理念何以再生》(合作),《社会科学报》200412月。

14.《宗教对话的社会形式》《宗教比较与对话》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月。

15《社会缺席,宗教何在?——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东方学术文库第2卷《中国·安全·价值》

16.《都市佛教:当代中国佛教传统的转型》(合作),上海市宗教学会编:《宗教问题探索——2003年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11月。

17.《神道设教政教模式——中国历史上的宗教管理》,(合作),上海市宗教学会编:《宗教问题探索——2003年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11月。

18.《佛陀信仰的社会形式及其关怀》《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10月。

19.《从世俗化到去世俗化——彼得·贝格尔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合作),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二辑,时事出版社200412月。

20.《宗教的权力表达》,《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003

《耶佛交涉及其社会语境》,《当代宗教研究》20034期。

《礼仪之争的历史痕迹.》,《东岳论丛》,2003年第5期。

著作 《佛教和平观》,11万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2002

《体制内外与学术股市》,《社会科学报》200252日。

《近代上海欧美基督教的社会化历程》(日文)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人文研究》2001年,第53卷第8分册。

《明末天主教与中国佛教的冲突——<天主实义><圣朝破邪集>的对应为中心》。《中华佛学精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月。

《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革命走向》,《世界宗教研究》,20023期;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编《2002年佛学研究论文集》。

《佛教都市化刍议》,《觉群》,20021期。

《当代宗教问题透视》,《世界眼光看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月。

《知识论与超越论的双重建构——西谷启治的宗教哲学》(日文)。(《东亚哲学》日本京都20032月。)

道问学尊佛性”——玄奘大师的学术精神》,《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中国教育社会化刍议》,《社会科学报》2003213日。

红色宗教徒也能够入党吗?》上海社科联《理论内刊》2003年第1期。

《佛教与日本近代哲学的展开》,《禅学研究》(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2月。

《欧美基督教在近代上海的社会化历程》,香港《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2530日。

《近代日本佛教的哲学意义》,中日合作研究项目:《东亚哲学的近代意义》论文集,沈阳出版社2002年。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报道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