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贵先生作精彩讲座
王新刚教授主持讲座
中国佛学网西安讯 应西北大学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著名宗教学专家吴云贵教授于2008年9月27日在西北大学作《伊斯兰与国际热点》的学术报告。西北大学教授王新刚教授主持了这场报告。西北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文博学院等院系的国际政治专业、宗教学专业、哲学专业、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部分老师参加了这场讲座。
吴先生在讲座一开始,首先谈了他自己对宗教的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最发达的宗教是佛教,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比较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化的问题,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人理解的宗教往往是佛教式的宗教,即那种具有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没有独一至高神、主张内在心性超越的宗教,而这种宗教理解并不适合亚伯拉罕系的宗教,即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三大一神教,尤其是伊斯兰教。他说,伊斯兰教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宗教,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值得认真研究,慎重对待。
在这次讲座中,吴先生认为,伊斯兰教不同于其他宗教,其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伊斯兰教是社会性政治性比较强的宗教,在《古兰经》中看不到权力分享的概念,没有政教分离的痕迹,所以很多人用政教合一来界定伊斯兰教。其二,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信仰,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伊斯兰教对信仰者的知与行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在伊斯兰世界,民族与宗教混同,二者很难分清,民族性体现于宗教性之中,宗教性则渗透于民族性之中。其三,两世并重,即既重视来世,也注重现实,对来世的重视不影响在现实的追求。接着,吴先生对宗教与政治的关联进行了分析,并对这种关联在中国和中东的不同表现进行了比较。吴先生特别强调,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后,淡化其政治性,伊斯兰教法在中东地区所起的作用已经完全丧失,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改而遵奉中国的国家法律,如大明律、大清律。中国的伊斯兰教认为,遵守国家法律、听命于现实的皇帝是尽人道,而听命于真主则是尽天道,阿拉伯世界的一个服从在中国变成两个服从,爱国爱教成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的传统。
吴先生对伊斯兰世界的几种主要思潮进行了总结介绍,其一是泛伊斯兰主义,这是在反对欧洲殖民主义的背景下产生的,号召全世界穆斯林联合起来。但实际上铁板一块的伊斯兰教不可能存在的。其二是伊斯兰教现代主义,主要体现为对伊斯兰教的改革,大力向西方学习,类似中国的洋务运动、五四运动,日本的明知维新等,表现为质疑自己的传统文化,企图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振兴自强,这一思潮对伊斯兰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但也带来诸多问题。其三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主张回归传统,走自己传统的道路,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在解释这个问题时,吴先生以阿尔及利亚的拯救伊斯兰阵线为例进行说明,也对伊朗的“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这个口号的含义及其微妙变化作了揭示。其四是民族主义思潮,有人叫伊斯兰民族主义,吴先生认为不妥当。民族主义主张国家不需要伊斯兰,伊斯兰只是国家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主张以民族为第一位。
吴先生在讲座中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教缘政治”,认为教缘是同地缘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因素,考察民情、国情,也应该考察教情,特别是在伊斯兰教盛行地区,教缘可能比地缘的影响更加深刻或持久。接着,吴先生以当今伊斯兰世界的几个典型个案为例进行分析。涉及到数次中东战争特别是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阿富汗问题,海湾战争,“9.11”事件等。吴先生认为,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伊斯兰教开始明显介入政治,返伊斯兰主义再次兴盛,宗教保守势力的反世俗化情绪空前高涨,他们抱怨现实的政权不是真主的政权,主张伊斯兰既是宗教也是国家,埃及总统萨达特的被杀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阿富汗问题起源于苏联的入侵,为了抵制苏联的扩张,美国联合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大量培训阿富汗战场的反苏武装,而那些主张圣战的伊斯兰革命者积聚在阿富汗,极大地刺激了伊斯兰暴力倾向,培植了大量的恐怖势力,拉登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在阿富汗成长起来的。接着,吴先生对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1年的9.11事件也进行了解密式的分析,让听众宏观而系统地理解和把握了当今世界所发生的这些重大事件。
吴先生还对涉及伊斯兰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伊斯兰威胁论、文明冲突论、以及如何认识伊斯兰教与恐怖主义的关系等。吴先生的讲座深入浅出,精彩纷呈,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