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这一命题非常重要,这是我国宗教得以生存及发展的基点和基础。不过,这种“中国化”的坚持需要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正确评价,由此,方有坚持的基石和依靠。所以,在理解宗教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上,应该关注如下一些方面。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和认知
我们对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应该具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在推动宗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其前提就是要认识到“什么是中国化”“怎样来中国化”。当代中国文化虽然有着现代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却离不开中国文化传统这一根本和根源。如果“忘本”或“否本”,是不可能实现宗教中国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反思、检讨过去百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批判,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场域,没有这种传统文化,谈不上优秀与否。当然,这种梳理是客观的、辩证的,并非全盘复古,对传统文化是一种在扬弃过程中的继承与弘扬。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宗教文化的正视和肯定
对于人类宗教文化和中华宗教文化的评价与定位,是我国当前没有解决或没有很好解决的一大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从全球文明史和思想史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其一,回顾人类历史,没有宗教文化传统的文明是否存在?其二,中华传统文明是没有宗教的“另类”而与世界文明分开吗?其三,把宗教与中华文化传统剥离是否客观和明智?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其一,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宗教文化、占有多大比重?其二,去除宗教文化后,中华传统文化还剩多少内容?其三,宗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传统中究竟有多大影响?再由此回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宗教文化是否存在以及究竟起着多大作用的问题。
对中国宗教及其文化传统的正确认识及客观评价
西方思想家认为中国无宗教是对中国宗教的贬低,认为其只是迷信和巫术,达不到宗教的高度。这种评价古今有之。国内否定宗教的人们同样认为宗教根本上是迷信和骗术,声称中国没有宗教乃是因为中华文化高于宗教,故不需要宗教,进而对中国存在的宗教同样作否定评价或干脆贬之为迷信,并与西方否定中国宗教者殊途同归。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观这种对中国宗教及其文化传统的贬损、否定,宗教中国化基本上没有希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会虚化。对此,中国学者任重道远,不可能绕过这一基本问题。
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宗教文化本真的把握和阐述
宗教中国化乃因为这种“化”有必要、有价值,非常值得。那么,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及其特点,彰显其与众不同、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特色。这种本真就在于应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宗教精神对世界的贡献和启迪,其中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哲学构思,多元合一、多样共存、多彩共辉的精神传统遗存,圆融统摄的辩证思维特色,和谐和顺的家国观念,关注今生此时而投身社会变革的人文关怀,世人通过教育修炼而可以升华成圣成神的信仰追求等。在全球化发展出现迷茫的当今世界,正需要这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中华传统智慧和担当。这样,宗教中国化才不仅必要,而且非常值得尝试。而基于这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宗教中国化就不单纯是单向性的融入、归化,同样也涵括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引入、吸纳、重铸,使中华文化得以革新和扩展,更能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开拓。
总之,宗教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为辩证互动的关系。宗教中国化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回归,也是对其拓展的促进。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种文化理论的重建,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当下及未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2017年9月12日《中国民族报》)
(编辑:霍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