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机构
党建工作
研究领域
期刊年鉴
专家学者
学术著作
搜索

《基督宗教研究》(第14辑)

撰稿: 编辑:许津然 来源:中国宗教学术网 2015年2月4日 时间:2011-12-19

 

主编:卓新平、许志伟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目录

前言\卓新平

“基督宗教与中外关系——从利玛窦到司徒雷登”学术研讨会开幕致辞\卓新平

现代化过程中的伦理缺位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评哈贝马斯处理政教关系的新构想\张庆熊

国际关系中的宗教研究的主要理论问题\张新樟

徐家汇-土山湾:上海近代文化的渊源\李天纲

太平天国是一场宗教革命?\周伟驰

批判与重构——中国基督教对话范式之反思\郑黎明

学界、教会与社会——对特雷西公共神学思想之管窥\李烜

简论中韩两国基督教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王晓朝

中国“文艺复兴”的先驱——利玛窦\赵建敏

徐光启与利玛窦之交游及影响\汤开建|张中鹏

范礼安与中国——兼论中国教区与耶稣会澳门住院及圣保禄神学院的关系\戚印平

在山东的德国传教士与儒家的关系\雷立柏

早期东方学传统与传教士汉学——艾约瑟对上古中国人宗教信仰的阐释\陈喆

马礼逊与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汉英英汉词典》\杨慧玲

万民和平与抗日战争——徐宗泽对公义战争观的“中国化”诠释\赖品超|李丽丽

以古代西亚文化诠释中国古代经典——苏雪林“屈赋研究”评析\姜宗强

《天主降生言行纪略》中的玛利亚形象初探\代国庆

诠释与歧变——耶稣形象在明清社会里的传播及其反应\肖清河

基督教视野中的灵肉问题及其解释模式新探\徐弢

上帝之道的先存性和认主独一\张涵

关于跨文化神学的反思:以“汉语神学”为例\温伟耀

儒耶可完善性观念及其政治内涵比较——以荀子和奥古斯丁为中心\黄芸

教宗的故事——从思维一世到额我略一世\雷竞业

1718世纪法国反耶稣会思潮与政治现代性问题——以詹森派与耶稣会的宗教争论为中心\何岩巍

清除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存在之真、启示之真与电影影像本体的反思\侯军

  

    “基督宗教与中外关系”是世人非常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今天仍然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在“鸦片战争”之前,基督宗教与中外关系主要属于中西交通史、中外关系史研究的范畴。尽管清初曾出现过“中国礼仪之争”,使基督宗教与中外关系触及政治层面,引起相应的政治后果,但从整体来看这种以基督宗教为媒介的中外关系基本上是平等的,较为正常地推动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相互沟通。然而,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种基督宗教交织其内的中外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有了完全不同的性质。从此,中国人对“鸦片”的认识与西方人尤其是西欧人迥异。当一些人强调宗教是“鸦片”,人们会普遍认为这种对宗教的否定和负面评价,而一些人坚决反对以“鸦片”来喻宗教,正是希望拨乱返正,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宗教,消除对宗教的负面、消极和否定性印象。由于“鸦片战争”,中国人对鸦片深恶痛绝,“鸦片”的蕴含在此已不只是“麻醉剂”、“止痛剂”等药品意义,而渗入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上的屈辱、磨难和痛苦。

    “鸦片战争”后,基督宗教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凭着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而在中国普遍传教,与之相关的中外关系则是强大的西方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西强华弱的关系、西进华退的关系。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基督宗教的形象在中国民众的心目中被恶化,基督宗教的“洋教”标签与“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挂上了钩,其历史阴影迄今仍未消散。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认为基督宗教在华处境的根本改观和改善,不仅在于教会自身在中国本色化、中国化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中西关系、尤其是中美关系的根本改善。在中西冷战、中美对抗的观念意识及现实局势中,基督宗教在华很难根本“脱敏”,其融入中国社会及中国文化之途亦会为步履维艰的漫长跋涉。

    在全球化的时代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基督宗教在中国的重新活跃及其在中外关系发展中的生存处境和所扮演的角色,重新引起人们的观察、关注和研究、探讨。人们所关心的是,基督宗教在新的形势下能否走出以往的历史窘境,其在改善、推动中外关系发展中能起到或发挥何种作用。为此,我们组织了“基督宗教与中外关系——从利玛窦到司徒雷登”学术研讨会,其视域乃从明末来华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一直延伸到1949年离开中国的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新教传教士司徒雷登。我们希望能以学术研讨的形式从学理上疏理清这段复杂历史,解开这一历史死结。2010年是利玛窦在北京逝世四百周年的纪念年,明年则是司徒雷登逝世五十周年(2012年)之际,四百多年的基督宗教在华传教历史带给了人们太多的思考、太多的反省。2008年,司徒雷登的骨灰迁回杭州安葬,象征着这位“籍贯浙江,生长杭州,祖墓在西湖”之特殊人物的落叶归根。2010年,北京、上海、南京、广东等地举行了各种纪念利玛窦的学术及文化活动,尤其是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出面与意大利大使馆合办的“中外交流的使者——利玛窦图片展”受到中外媒体和中国公众的青睐。这些最新发展,使我们对与之相关的探究亦有了必要感和紧迫感。当然,与以往办会传统相衔接,我们的研讨会以“基督宗教与中外关系”为重点,却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一议题,而有着更为广泛的研讨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学术论题。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主办,合办单位则包括加拿大维真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和基督教教育基金会。对于上述单位的积极支持和热心参与,我们特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这次研讨会于20101210日至13日在北京康源瑞延酒店举行,近150人参加或旁听了会议,多为来自北京、上海、湖北、浙江、河南、福建、广东、甘肃、黑龙江、四川、广西、江西、陕西、重庆、山东、江苏、湖南、内蒙古和香港等地的高校师生及研究机构人员,内地宗教院校和相关党政机构的研究人员亦参加了研讨;此外,在京的一些海外学者和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奥地利等地的访问学者也旁听了会议。研讨会共分为十场研讨,其主题包括:一、“基督宗教与中外关系”,二、“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三、“基督宗教与当代中国”,四、“在华传教士思想评述”,五、“传教士与中国文化”,六、“中国本土信徒、组织研究”,七、“中国基督宗教文献研究”,八、“基督宗教理论研究”,九、“基督宗教思想评论”,十、“基督宗教与西方社会”。此外,许志伟、卢龙光、江丕盛、杨熙柏、李灵、赖品超和卓新平等在开幕式上作为会议主办、合办单位的代表亦有简短致辞。

    约70多人提交了论文提纲或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其论文或发言题目分别为“现代化过程中的伦理缺位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评哈贝马斯处理政教关系的新构”(张庆熊);“美国的宗教自由观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刘金光);“论全球化时代的基督教灵性之可能性”(王志成);“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基督教激烈政治言论与外国关系的关联及对策”(郭伟联);“宗教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刘澎);“国际关系中的宗教研究的主要理论问题”(张新樟);“太平天国是一场未竟的宗教革命吗?”(周伟驰);“徐家汇——土山湾:上海近代文化的渊源”(李天纲);“基督宗教在广西的抗日救亡活动”(颜小华);“在上帝与凯撒之间——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福音救国思想之兴起及其影响”(李);“抗美援朝运动与中国基督教”(邢福增);“中国官绅、耶稣会士与明清时期的麻风病救治传统再思”(周东华);“传教事业‘利益攸关者’——华德与中国”(徐以骅);“英东禁止鸦片贸易会与晚清鸦片贸易的终结”(陈才俊);“宗教角色与全球公民社会——香港基督教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绘图”(龚立人);“宗教信仰与民族国家的正当性?——从基督宗教对中国宗教学理论的影响说起”(李向平);“中国基督徒的社会价值观”(钟扬);“简论中韩两国基督教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王晓朝);“基督教与21世纪的中国外交”(黄保罗);“本土化视域中的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对话”(李林);“中国东北地区的东正教及其信徒”(石衡潭);“中国‘文艺复兴’的先驱——利玛窦”(赵建敏);“从刚恒毅时期的天主教教育和教会教产问题看天主教与国家整合之关系”(刘国鹏);“认识与超越:沟通‘差异’的‘道与器’——以‘利徐之交’为例”(李枫);“范礼安与中国——兼论中国教区与耶稣会澳门住院及圣保禄神学院的关系”(戚印平);“从罗马到北京——圣保禄与利玛窦”(谭立铸);“普世性与非对称依赖性理论——利玛窦之例的表征分析”(葛欢欢);“美南浸信会传教士纪好弼在华活动述论”(吴宁);“直把他乡做故乡——从司徒雷登到拿撒勒的耶稣”(梁媛媛);“在山东的德国传教士与儒家的关系”(雷立柏);“近代西洋人的汉语学习观——以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为中心”(李真);“早期东方学传统与传教士汉学——艾约瑟对上古中国人宗教信仰的阐释”(陈喆);“夹层之间:早期传教士的跨文化问题研究——以巴色差会和韩山明的个案为例”(白德培);“新普送与神召会在中国的兴起”(陈声柏);“在南京与北京之间——利玛窦与近代中国思想的地理学”(庞滔);“利玛窦与耶稣会词典学传统”(杨慧玲);“李丽丽:万民和平与抗日战争——徐宗泽对公义战争的诠释”(赖品超);“基督教真正实现本土化的思考”(安伦);“平凡中的不平凡作为——谈谈晚清司铎李问渔的贡献”(王美秀);“二十世纪上半期基督新教教会内的中西关系——以湖南圣经学院为例”(姚西伊);“苦难与改宗——河南三地乡村民众改信基督教的社会根源探析”(李华伟);“以古代西亚文化诠释中国古代经典——苏雪林‘屈赋研究’评析”(姜宗强);“十七、十八世纪多明我会传教士的中文著述”(张先清);“欧阳开方:《大西利西泰子传》与张维枢考述”(叶农);“景风东扇过程中的格义与创新——以佛教‘应身’(Nirmanakaya)概念的景教化为视角”(朱东华);“‘他者’形象与翻译策略——晚清时期新教传教士对《论语》的翻译与诠释”(李新德);“‘罪’与‘过’论述的会通——以《七克》与《人谱》为例”(韩思艺);“《天主降生言行纪略》中的玛利亚形象初探”(代国庆);“诠释与歧变——耶稣形象在明清社会里的传播及其反应”(肖清和);“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对十诫的译述”(田海华);“基督宗教宣教的圣经基础——以耶稣和保罗为例”(卢龙光);“对耶稣的深层认知——耶稣心理传记概论”(梁工);“超越文化的基督信仰——道成肉身的启迪”(江丕盛);“基督教视野中的灵肉问题及其解释模式新探”(徐弢);“舍勒情感现象学对基督教救赎观的启迪”(伍伟亨);“创世论与基督教的世界观”(吴广成);“耶稣基督与保罗的关系”(黄根春);“上帝之道的先存性和认主独一”(张涵);“关于跨文化神学的反思——以‘汉语神学’为例”(温伟耀);“‘清除蒙在客体上的精神诱斑——存在之真、启示之真与电影影像本体的反思’”(侯军);“纽曼论良知及其认识论基础”(高莘);“当代天主教新自然法学派的基本人类善理论”(林庆华);“宗教和个体性——施莱尔马赫宗教哲学的径路之一”(蒋漫轲);“马利坦的新托马斯主义艺术创造主体论”(周丹);“荀子与奥古斯丁关于完善的政治蕴涵比较研究”(黄芸);“‘女圣徒’与日常伦理”(张欣);“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文化复兴的重要影响”(赵林);“教宗的故事——从思维一世到额我略一世”(雷竞业);“宗教与革命的主体性问题——论当今西方左翼政治思潮的宗教转向”(张双利);“十七、十八世纪法国反耶稣会思潮与政治现代性问题——以詹森派与耶稣会的宗教争论为中心”(何岩巍)……等。虽然有个别学者因故未能出席会议或与会上发言,其论文或其提要仍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这些发言和论文,在会上引起了热烈而广泛的讨论。

    作为会议论文,我们从上述发言及论文中挑选了一批以《基督宗教研究》(第十四辑)的形式出版。梁恒豪博士具体负责了研讨会论文的收集、整理和编辑工作,宗教文化出版社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论文集的及时、顺利出版。对其付出的辛劳和努力,我们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卓新平
                                                           201184

(编辑:李文彬)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永久域名:iwr.cass.cnE-Mail:zjxsw@cass.org.cn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京ICP备050727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