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国内天主教研究的发展态势可以作如是概括:学科建设呈现出宗教研究的综合性与宗教学研究的专业性相交织的复合形态;在学术体系的建构方面,其主题日益精细,领域不断拓展,方法趋于多元,国际化与本土化交织,内容涵盖经典与人物、文献与思想、历史与现状等多个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话语体系为主导,具有时代特色的“天主教中国化”与宗教研究的客观性,也逐渐内化天主教研究方面所秉持的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自觉精神和学术话语定位。这一切均说明,国内天主教研究日益呈现其独立面貌,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宗教学“三大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来看,天主教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均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兼具外拓与内化双重特征。
天主教研究在学科体系构建方面呈现出宗教研究的综合性与宗教学研究的专业性之间的复合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宗教研究秉持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就是重在从历史、现状、理论等方面对天主教这一基督宗教的特定宗派的经典、教义、组织等进行研究,这也是党的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研究通常被纳入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与此相较,宗教学研究是改革开放后日益获得重视和凸显的一种学科建设进路,旨在强调宗教学的独立学科属性,更为重视19世纪中叶以来国际宗教学在学科发展方面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在学科方法上,除注重人文学科,强调价值判断的学术方法外,也强调其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侧重宗教研究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学、影视学、法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视角和方法,后者往往悬隔价值判断,强调有距离的、客观的研究立场。近十年来,国内天主宗教研究除广泛利用、整合大陆的学术资源外,开始将目光越来越投向国际社会,日益关注国际学术界的学科发展,强调和相关国际学术研究机构进行双向交流,范围从会议、人员互访到合作开展研究计划等,极大地推进了天主教研究领域的学科建设,在相当程度上拓宽了其研究视阈。除此之外,部分在国外获得深造的神职人员和平信徒也开始注重加强教会自身的学术研究,成为国内天主教研究学科建设的补充。
不容回避的是,国内天主教研究还存在显而易见的短板,即尚未摸索出属于自身的学科方法,形成自身的独特学科面貌,这与国内天主教研究长期以来积累薄弱,从业人员相对较少,研究主题相对单一,发表、出版条件受限,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息息相关。
在学术体系构建方面,国内天主教研究在大型工具书翻译及编纂、历史文献汇编、天主教历史、神哲学思想、现状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天主教研究学术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大型工具书方面,“梵二”大公会议文献、重要的教会法令集、天主教百科全书等大型工具书纷纷被翻译或引进出版,重要的有《天主教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文献》(天主教上海教区光启社·河北信德社,2012),新版《现代天主教百科全书》(格拉茨主编,赵建敏译,2012)等。在文献集成方面,首推张西平、[意]马西尼主编的《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44册,2014年;第二辑22册,2019年),是近百年来国内对欧洲所藏中国文献的复制、整理、出版的最重要的成果。经典著作的翻译一直是天主教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这方面的成就首推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中译本(全五册)(段德智等译,2013)和《反异教大全》中译本(全五册)(段德智等译,2017)。
明清之际的天主教历史研究始终是国内天主教历史研究领域历久弥新的主题,重要的著作有《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研究》(肖清和,2015)、《明清之际天主教书籍传教研究(1552—1773)》(伍玉西,2017)、《西儒远来:耶稣会士与明末清初的中西交流》(史习隽,2019)等。在天主教研究的断代史、区域史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刚恒毅与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刘国鹏,2011)、《18世纪天主教在四川的传播》(韦羽,2015)、《中国化视野下的山西天主教史研究(1620—1949)》(刘安荣,2017)等。专题类著作涵涉的主题比较多元,包括人物评传、教会法、特定的教会群体、教会的圣事礼仪以及关乎中国天主教发展现状的田野调查。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教会法研究》(彭小瑜,2011)、《主教任命制的历史嬗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刘金光,2017)等。文化比较与对话方面,向来也是天主教研究的一大重镇,其关注的主题尤为侧重中西文明对话与互鉴,以及天主教与世俗化的关系等,重要的学术成果有《文明互鉴: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上、下册)(鄂振辉、张西平,2017)、《西学东渐研究》(第四-九辑)(中山大学西学东渐馆,2013—2020)等。针对过去十年来中国天主教自身的发展现状和热点问题,国内天主教研究界也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和应对,诸如针对2018年中梵主教任命“临时协议”的签订,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的《对主教任命与中梵关系的新思宏论》、刘国鹏的《圣座与梵蒂冈城国》都是对这一事件的及时回应。
除了从上述领域对国内的天主教研究予以广度和深度的拓展之外,略显稀少但弥足珍贵的学术平台的搭建亦不可不提,其中重要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组织主编的《基督宗教研究》第19、21、23、25辑(2016—2019)等侧重以天主教研究内容为主。与此同时,天主教北京教区下属的上智编译馆也继续出版了以天主教研究为导向的专门性学术辑刊:《天主教研究论辑》第8—14辑(2011—2018)。
随着国内天主教研究在学科体系建构方面的持续深化、学术体系的日益丰富和拓展,天主教研究的话语体系构建也出现新的特点。
自国内的宗教研究被提上日程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指导我国宗教研究的指导性原则,时至今日未尝稍变。具体到国内的天主教研究,虽然学术方法日益多元和丰富,学术成果远较之前积累丰厚,但在研究的精神和指导原则上却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导向性,具体而言就是严格恪守党对我国宗教政策的指导意见、理论和立场,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探究。
作为“基督宗教中国化”固有组成部分,“天主教中国化”也日渐内化为国内学界在天主教研究方面所秉持的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自觉精神和学术话语定位。国内学界意识到,不应再把天主教视为一种异己的舶来品,我们特定的政治制度、文化与社会既有能力也有必要使之融入其中,并以中国自身的特有样态表达出来。同时,这一任务也为国内学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学者们能够凭借更为扎实的基础研究和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创出一套中国天主教研究的学科方法、学术语言和话语体系,从而深化和系统化对天主教“中国化”的理解和表述。
2011年以来,天主教研究领域发表的学术成果所具有的另一重要话语特征,即客观化立场愈加自觉和明晰,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天主教的认知和研究注重结合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及社会背景;能辩证地看待天主教作为人类的精神信仰现象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社会作用;能科学、理性地看待其教义教理;能客观、全面、多学科地理解天主教作为一种超越性的信仰形态所具有独特的社会关切及奉献牺牲的倾向,以及在历史当中所形成的诸多教义教理,仪式风俗,信仰实践,包括其教理和实践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及社会内涵。
(作者:刘国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世界宗教文化》2020年第6期)
(编辑:许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