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西平,1948年生,1981年考入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学习,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学习,并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学院副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汉学》执行主编。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1996年在德国汉学重镇《华裔学志》研究所作访问学者;2001年11月一2002年7月在德国、法国、意大利作学术访问;2003年在意大利罗马大学作学术访问:2004年在德国波恩大学作学术访问:2004—2005年在德国纽伦堡一爱尔兰根大学作学术访问:2006年7-9月在德国Wolfenbutter图书馆作学术访问。
主要代表著作:《历史哲学的重建》(三联哈佛燕京丛书);《中国和欧洲宗教与哲学交流史》(东方出版社);《西方早期对汉语学习调查》(主编,大百科出版社);《中外哲学交流史》(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本色之探:20世纪中国基督教文化学术论集》(与卓新平联合主编。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传教士汉学研究》(大象出版社);《欧美汉学的历史与现状》(编,大象出版社);《他乡有夫子:汉学研究导论》(编。外研社)。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目前主要从事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西方汉学史、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末,学术兴趣从研究西方现代哲学转向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十年的青灯黄卷,十年的孜孜所求。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这个研究领域发表论文。学术研究取向有三点:第一,以历史为基本线索,梳理中国文化外传的历史、途径和机制;第二,以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为中心,在“西学东渐”基础上重点研究传教士汉学所形成的“中学西传”,奠基下西方汉学研究的根基;第三,推动汉学与中国学术的互动。并以比较文化为方法论对海外汉学作系统的学术史研究,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学术形成的外部机制,以世界的眼光重审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这三点可概括为: “在历史中探中西会通。在神圣中究天人之际。”
学术研究,2007年第5期,《树立文化自觉,推进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研究》;2008年第1期,《基督教在中国文化境域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