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郑筱筠:当代中国南传佛教的“凡尘使命”    2011年3月9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人间佛教的提出已近百年,无论是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还是印顺法师、赵朴老以及星云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其核心思想都是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的佛教理念。在现当代佛教复兴运动中,慈善救济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因而也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重要弘法途径之一。历代高僧在慈善事业方面所作贡献殊多,推动了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人的眼里,人间佛教及其慈悲救济事业似乎只存在于大乘佛教之中。而小乘佛教只注重个人的宗教实践,追求的是个人的解脱。与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追求成佛果位的思想相比,小乘佛教只强调自利,追求的只是阿罗汉果位。因此,没有发展起普度众生、帮助、救济众生的慈善事业。事实上,这是对当代中国南传佛教认识上存在的一个误区。

 

200812月新浪网公布了《南风窗》在200812月评选为了公共利益”2008年的年度组织的评选结果。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教协会具体负责的佛光之家榜上有名,与2008“5·12”地震中表现突出的空降兵特遣队、四川“5·12”中心等五个组织机构一起成为2008年度为了公共利益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年度组织。这次活动对属于南传佛教系统的佛光之家作了这样的评价:“‘佛光之家的有效工作证明,有序介入社会事务并不会给宗教的形象带来不良影响,相反却对政府工作大有帮助,对营造和谐社会大有裨益。宗教已经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无意在此深入讨论《南风窗》的评选程序及标准等问题,笔者想说的只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光之家作为一个社会公益组织,其所做的社会慈善事业已经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好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南传佛教开始以弘法利生的慈善事业来进行宗教实践活动。那么,中国南传佛教为何进行慈善事业、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在当代宗教发展进程中,中国南传佛教的慈善实践活动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就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论述的,兹具体论述如下:

 

一、中国南传佛教慈善事业出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中国南传佛教信仰区域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南传佛教参与帮助解决。当代中国南传佛教弘法利生的慈善事业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

 

中国南传佛教信仰区域主要分布在云南的南部、西部和西南部,邻近泰国、老挝、缅甸等国家,现在的行政区划属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市、临沧市、保山市、红河州这六个地州管辖,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主要有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佤族和彝族。其中,傣族、布朗族基本上是全民信仰,大部分德昂族、阿昌族,一部分佤族、彝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目前在云南南传佛教信仰区域存在吸毒问题和艾滋病等一些社会问题。云南毒品泛滥区域大多是沿中缅边境地区,其中吸毒人员中年龄结构偏低,以青少年为主。而静脉吸毒是云南省及中国目前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毒品泛滥最严重的后果之一,便是艾滋病的传播。据统计,云南省1986-2001年艾滋病监测防治病例10449例(20岁至49岁占88%),占全国同期病例34%,目前艾滋病实际感染人数已超过6万人。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由于地处毒品走私猖獗的金三角地区,邻近泰国、老挝、缅甸,这一地带是艾滋病的高发地带。因此,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艾滋病感染流行的情况也非常严重。当地的不少青少年,因为吸毒或到境外打工而感染上艾滋病,1992年当地最早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就是两名被拐卖到泰国的花季少女。艾滋病患者大多是青壮年,由于病情恶化、面临死亡,心情压抑,同时社会对之较为歧视,患者多有愤怒、忧郁、恐惧、绝望心理,甚至还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等,这对周围群众和社会产生了很大危害,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艾滋病病人、感染者及其家属进行关怀服务。与此同时,虽然政府已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有不少新的医疗改革项目试图改善针对艾滋病的治疗与预防,但是在一些属于艾滋病高发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或支持这方面的工作,仍然困难重重。目前现有的关怀服务方式及力量相对薄弱,国内也尚没有切实可行的模式可供借鉴。因而,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关怀服务的摸索与实践也就势在必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南佛教界本着慈悲精神,积极入世,以大慈大悲的佛教理念来帮助那些迫切需要帮助的特殊人群,积极参与艾滋病慈悲关怀事业。在云南省佛教协会刀述仁会长的亲自主持下,佛教界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着手开展艾滋病慈悲关怀事业:1、成立了云南省佛教协会社会关怀办公室,具体负责艾滋病临终关怀项目的管理。办公室下设艾滋病人关怀项目组,具体负责项目方案的策划、实施;项目参与人员的培训管理;项目总结及宣传等。2、积极创造条件,以禁毒宣传、艾滋病临终关怀为主要内容,建立健全以广大佛教居士为骨干力量、高僧大德参与指导的慈悲关怀服务组,担负生活价值观宣传、身心调理及临终关怀(助念等)等事宜。3、以佛教僧侣、信众为主导,在项目实施点及其它不同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教,普及艾滋病知识,减少社会歧视,倡导关怀帮助,同时并进行目标社区及目标人群关怀。4、以佛教僧侣、信众为主体,通过义捐活动,为目标人群赢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及社会支持,同时,通过佛教倡议及身体力行,对目标人群及其子女、孤儿进行关怀帮助,使其获得基本生活、医疗等关怀帮助,同时并推动社会团体也积极参与关怀活动,为逐步改善目标人群的贫困状况打下良好的基础。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光之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037月,一个名为佛光之家的项目正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启动,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经费,云南省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协调,傣族自治州州艾滋病防治办公室指导,州民宗局管理,州佛教协会具体组织实施。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成立艾滋病关怀与帮助场所——“佛光之家

 

二、以佛光之家为代表的中国南传佛教慈善事业

 

佛光之家项目让南传佛教僧人有组织地参与到禁毒防艾滋病的社会工作中,并且将其视为凡尘使命。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传佛教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拥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教协会会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总佛寺主持祜巴龙庄勐大长老认为,僧人要用佛教的慈悲之心来关怀被艾滋病折磨的人们,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用佛教精神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预防艾滋病。目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共有大小佛寺800余所,信佛教群众30余万人,约占全州总人口的1/3。很多寺院的僧人和信徒都参与到佛光之家慈善事业中。

 

在具体的慈善工作中,佛光之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走出了独特的中国南传佛教慈善事业道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采取多方合作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

 

佛光之家是采取多方合作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首先,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一直保持着原始佛教的纯洁性,严格恪守着僧侣不蓄金银的戒律。对此,各个寺院无论其级别高下都在寺规中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僧侣无论其僧阶高低,都不得蓄金银。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佛光之家的组织管理过程中,佛光之家项目采取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经费,云南省艾滋病防治办公室协调,傣族自治州州艾滋病防治办公室指导,州民宗局管理,州佛教协会具体组织实施的共同管理模式,成功地解决了南传佛教对于金银戒律方面的问题。其次,在具体活动过程中,佛教界与政府有关部门分工明确:由各个佛爷出面组织大家,以宗教弃恶从善的观念和教条告诫信教群众,比如不能吸毒、要爱护家庭等,利用僧人的特殊地位和佛教的教义教规,为当地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有关艾滋病、毒品预防宣传教育的资讯,开展对艾滋病感染者的咨询和关怀,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提供帮助;而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则同时讲解禁毒防艾的各种知识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艾滋病患者及家属,以及周围的群众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

 

(二)加强队伍建设,使之真正服务于社会

 

佛光之家广泛开展慈善文化、慈善工作经验等方面的国际间、地区间的交流,大力宣传我国慈善文化、慈善事业的成果、慈善事业发展目标,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慈善事业的理念、传播慈善文化的方式、慈善组织自律的措施、组织实施慈善活动和项目的经验。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西双版纳州佛教协会和总佛寺、佛光之家采取学习经验和加强僧人相关知识培训的方法。

 

首先,佛光之家专门派僧人到泰国学习经验,了解泰国方面艾滋病预防、关怀的基本做法,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慈善事业的理念、传播慈善文化的方式、慈善组织自律的措施等。

 

其次,佛光之家、总佛寺的僧人采取了灵活的方式来培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各寺的住持、僧人以及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的僧人,有时甚至让他们一起扮演感染者或亲属的活动,增加僧人的认识。通过他们在各村寨对群众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几年来,佛光之家已举办了542名僧侣参加的十期僧人和宗教管理人员培训班,介绍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知识。

 

(三)在慈善活动的内容安排上,心灵关怀和物质关怀并重,传统和现代手段相结合

 

1、结合佛理进行宣传,从心灵关怀的角度来宣扬佛教的慈悲精神。

 

首先是加强佛教的戒律教育。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非常重视戒律,以戒律来约束信徒的言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戒律主要分为五戒、八戒、十戒和具足戒四级。八戒内容是: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坐高广大床;第七、不观听歌舞音乐;第八、不非时食(过午不食)。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佛教十戒是:第一、不杀生,不伤害人;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不调戏妇女;第四、不欺骗人;第五、不饮酒;第六、过午不食;第七、不准唱歌跳舞;第八、不准戴花打扮;第九、不准坐比老人、佛爷更高的位子;第十、不准做生意,不能贪财。对于戒律的执行,能让村民用戒律及其伦理道德体系的主要精神来规范自己的世俗伦理道德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尊老爱幼,相互之间宽容忍让,可以有效地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对慈悲关怀对象、家属以及周围的群众加强戒律教育,有助于慈悲关怀对象及家属与周围的群众和谐相处,帮助慈悲关怀对象重新融入社会。

 

其次,巧妙地糅进了大量的业报轮回思想、四无量心四念处等佛法禅理,以佛法义理救度众生饥渴的心灵,渐渐使群众由当初对政府组织的艾滋病关怀因不了解而心存畏惧,转变到敢于主动前来咨询和交流,为以后关怀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佛教业报轮回思想认为,作为能够导致果报之因的行为,叫做Kara)是梵文的意译,音译羯磨,意思是造作。业有三业:身业(行动)、口业(言话)、意业(思想)三类,也就是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任何思想行为,都会给行为者本人带来一定的后果,这后果叫做报应果报。业有一种不导致报应决不消失的神秘力量,叫做业力业力不失是联结因果报应的纽带。有什么样的业,就会得什么性质的报,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不息。所谓善有福报,恶有罪报,是其主要内容。经过详细讲解,让慈悲关怀对象正确认识得病的因果,正确对待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有效地消除了慈悲关怀对象对社会的敌视、不满心理。

 

为了进一步宣传佛教的慈悲精神,佛光之家还结合佛教禅修理论对人们进行宗教实践的指导。例如,详细讲解四念处四无量心等佛教理论,让人们对佛法有一较深的认识。

 

四念处的禅观方法一直是上座部佛教最基本的修行法门。四念处,巴利语是satipatthana,梵语为sMr’ty—upast}iAna,是八正道正念的修行方法,指的是身观念处、受观念处、心观念处、法观念处四种修行内容。在佛经《大念处经》中记载,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修习四念处可得四果,四种福利: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佛弟子们经过身观念处、受观念处、心观念处、法观念处四个阶段,不断地训练自己,观照自己,检验自己,最后就可以断除烦恼忧苦的束缚,得到解脱自在的阿罗汉果。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习,就可以让烦恼忧愁止息。而且,无论文化背景、职业、种族、性别、甚至聪明才智的高低,任何人都可以修习这种禅观,消除烦恼,获得喜悦、轻松自在和解脱。

 

四无量心指的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修行方法。即以维持有情的利益行相为相。取来有情的利益为味(作用),恼害的调伏为现起(现状),见有情的可爱为足处(近因),嗔恚的止息为(慈的)成就,产生爱着为(慈的)失败;以拔除有情之苦的行相为相,不堪忍他人之苦为味,不害为现起,见为苦所迫者的无所依怙为足处,害的止息为(悲的)成就,生忧则为(悲的)失败;以喜悦为相,无嫉为味,不乐的破坏为现起,见有情的成功为足处,不乐的止息是它的成就,发生(世俗的)笑则为它的失败;“舍对有情而维持其中立的态度为相,以平等而视有情为味,嗔恨与爱着的止息为现起,诸有情的业为自己的所有,他们随业力而成幸福,或解脱痛苦,或既得的成功而不退失”——如是见业为所有为足处,嗔恚与爱着的止息是它的成就,发生了世俗的无智的舍是它的失败。修四梵住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毗钵舍那之乐及有的成就(善趣)为此等四梵住的共同目的;破除嗔恚等为(四梵住的)不共(各别)的目的。即破除嗔恚为慈的目的,其余的(悲喜舍)以破除害、不乐及贪为目的。通过修行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可以消除贪、嗔、痴三毒,断绝烦恼,让慈悲关怀对象及周围群众对佛教有全面的认识和体验,在社会上形成和睦的社会环境。

 

2、运用现代化宣传手段,让群众了解艾滋病防治、治疗和护理的知识。

 

针对群众缺乏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护理知识的情况,佛光之家编印了1.5万余册关于艾滋病防治、治疗和护理的知识画册,以及l万余张图文并茂的宣传张贴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宣传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护理知识。此外,考虑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很多群众的汉语水平不高,看不懂汉语宣传资料,因此,佛光之家组织大量人力用傣文来编印宣传手册,用傣文来宣传关于艾滋病防治、治疗和护理的知识。对此,一些群众反映,政府的人多数用汉族话,材料都是汉字。而僧人们都是傣族,他们能够用我们自己的语言说话,能够写我们自己的文字,这样就容易懂了。这样的宣传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积极组织关怀对象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激发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佛光之家除了向村民们宣传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护理知识外,还多方了解感染者和患者的需求和想法,积极对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关怀和帮助,组织艾滋病患者参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活动,一些群众利用自己特有的技艺生产、加工各种工艺品,增加了收入。在创收的同时,通过参与文化保护和开发活动激发起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4、积极举办关怀对象禅修培训班,加强宗教实践,在精神上达到医疗的目的。

 

20085月,佛光之家在西双版纳总佛寺举办了为期4天的关怀对象禅修培训班,由景洪市佛教协会会长都罕听法师负责培训,举办培训班的目的是让关怀对象通过禅修来调整心态、平心静气,从而帮助关怀对象在精神上达到医疗的目的。培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让慈悲关怀对象对佛法、对宗教修行有了更深的认识,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5、与社会各界通力配合,科技扶贫,用高科技的现代化方式来进行慈悲关怀。

 

佛教的慈悲关怀实践活动不单是物质关怀,它更能抚慰关怀对象的心灵,解决关怀对象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激发关怀对象的感恩之心,提升关怀对象的生存质量和生存价值。大多数艾滋病毒感染者由于患病后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家庭陷入了经济困境。针对这一情况,佛光之家与社会各界通力配合,以科技扶贫的现代化方式来积极帮助患者解决经济困难。

 

“佛光之家”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林业部门、金孔雀旅游集团一起设立了孔雀养殖项目,旨在对艾滋病毒感染者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关爱,唤起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爱和帮助弱势群体。这一项目首先向“佛光之家”的7名艾滋病毒感染者伸出援手,通过绿色关怀7名感染者掌握了一套可赖以自救的孔雀养殖技术,有了经济来源。20063月首批20只蓝孔雀种苗送抵“佛光之家”,6月下旬顺利出栏,由金孔雀旅游集团绿色产业有限公司全部回收。初见成效后,三方一致决定继续加大投入扩大养殖规模。20061230日上午,投入试点项目的200只孔雀顺利出栏。7名在西双版纳“佛光之家”接受关怀的艾滋病毒感染者,通过养殖孔雀,解决了经济困难。

 

20061027116日,佛光之家分别在勐海县和勐腊县设立了分支机构,使其宣传面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帮助和关怀的对象覆盖面也得到扩大。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佛光之家佛教慈悲关怀实践活动在特殊人群心灵关怀、社会人格培养、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提升社会伦理道德、抵制社会丑恶现象、实施教育医疗救助、扶贫济困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它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走出了独特的中国南传佛教慈善事业道路。

 

类似于佛光之家这样的慈善组织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区域绝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现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慈爱园也是这样的南传佛教慈悲关怀基地。此外临沧市、普洱市等南传佛教信仰区域都已经出现南传佛教慈悲关怀社会、服务社会的慈善活动。笔者在调研过程中,还看到临沧市南传佛教长老直接深入到艾滋病患者家中、到贫困村寨、到受灾群众中,问寒问暖,送衣送物,送上关心。例如临沧市佛教协会会长提卡达希就经常把自己为数不多的钱拿出来,购买衣服物品,送到迫切需要帮助的村民手中。在他的带动下,已经有更多南传佛教长老加入到这一队伍中,南传佛教慈悲救世的慈善事业队伍正在不断扩大,南传佛教正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为服务社会。正如南传佛教经典《慈爱经》中所言愿一切众生心生欢喜、快乐、平安。”“恰如为母者不惜生命地保护其独子保持无量慈爱心,与于一切众生。让其慈爱遍满无量世界,于上方、下方及四方皆不受限制,完全没有嗔恨。南传佛教长老们正通过身体力行积极入世,实践着佛教的慈悲精神。

 

三、当代中国南传佛教凡尘使命的意义

 

当代中国南传佛教的慈善实践活动令人深思,它在当代佛教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为当代佛教如何在现代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了经验。

 

(一)当代中国南传佛教“凡尘使命的现实意义

 

l、积极投身社会救助,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对此都有很高的评价,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南传佛教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影响。

 

云南省吸毒及艾滋病传播源主要分布于靠近中缅边界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普洱市、保山市等以傣族居多的地区,南传佛教是这些民族的传统信仰,这里的民族,特别是傣族,基本是全民信教,佛教在这些地区具有良好的信众基础,对于信教的群众而言,僧人的话有时候甚至比村干部和警察的话都有震撼力,许多年轻人都很害怕被住寺叫到佛寺里批评教育。另外由于每年都有许多宗教仪式活动,人们都需要聚集到佛寺里,在寺院里参加宗教活动,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群众眼中,僧人具有相当的号召力,有绝对的宗教权威。中国南传佛教积极投身社会救助,从宗教的角度帮助戒毒、提供艾滋病的治疗与预防方法,产生良好社会反响。社会各界都高度评价中国南传佛教这一善举,群众反映非常好。例如勐腊县曼龙代村的傣族妇女咪亢认为:我们老百姓相信僧人,和相信政府是一样的。僧人和政府都必须尊重,因为他们都会真正关心和帮助我们,僧人和政府都是我们需要的,哪一方都不能缺少。现在僧人来帮助我们,我们非常高兴。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大力支持中国南传佛教这一善举。西双版纳州民族宗教局表示,政府在宗教工作方面曾经有过一些误区和偏差,认为宗教不应该介入社会活动;与此同时有许多宗教领袖也有类似的担忧,觉得过多介入社会事务将给宗教形象带来不良影响。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化,各种各样的猜疑和瓶颈不断被打破,尤其在一些开明人士的积极倡导下,政府与宗教之间的协作越来越多。勐腊县民族宗教局认为,由于国家宗教政策有着许多特殊性,有些干部曾经也担心宗教人士介入禁毒防艾工作,会不会对政府的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但是实践下来,觉得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可以看出通过佛教与政府的协作,工作效果更好了。我们应该说政府有关部门正是看到了佛光之家慈善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才作出这样的评价的。中国南传佛教积极投身社会救助,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对此都有很高的评价,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南传佛教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影响。

 

2、宗教界出面宣传戒毒有不同于强制戒毒的功效,为云南省解戒毒、防治艾滋病提供了一种思路和途径。

 

目前云南省现有的关怀服务方式及力量相对薄弱,国内也尚没有切实可行的模式可供借鉴。因而,迫切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关怀服务的摸索与实践。由于中国南传佛教的慈悲关怀实践活动不仅进行物质关怀,而且也进行心灵关怀,更能抚慰关怀对象的心灵,解决关怀对象的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激发关怀对象的感恩之心,提升关怀对象的生存质量和生存价值。在具体慈悲关怀活动中不仅提供物质关怀和心灵关怀,更主要的是结合实际,通过教理、教义的讲解,让关怀对象本身主动认识到吸毒以及艾滋病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危害,从心里主动打算彻底戒除烦恼的根源,开始自觉遵守佛教徒的戒律,通过精神、心理、身体的自我调适来戒毒,复吸率低,收效明显。中国南传佛教的慈悲关怀实践活动为云南省政府有关部门在戒毒、防治艾滋病工作方面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和途径。

 

3、这是中国南传佛教自身与时俱进的表现。

 

中国南传佛教的慈悲关怀实践活动是中国南传佛教自身与时俱进的表现,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怀与支持是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向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必要的关怀与支持可以缓解他们的痛苦,推迟残疾和死亡,提高他们的生活和生存质量,部分解决病人和家庭的需求。只有全社会理解和关心他们,减少对他们的歧视,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才能使他们正确面对病情,从而积极改变其行为方式,保护广大的人群。如果佛教发挥其社会整合功能,发挥其影响,那么关怀服务工作非常易于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需要中国南传佛教有所作为。于是中国南传佛教就通过这样的途径积极实践着慈悲利他事业,致力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兴办各项慈善公益事业,为服务社会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正是中国南传佛教自身与时俱进的表现。

 

(二)当代中国南传佛教凡尘使命的理论意义

 

当代中国南传佛教的慈善实践活动也在为我们研究当代宗教的发展和作用方面提供着实践经验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从宗教学研究的理论层面来看,当代中国南传佛教的慈善实践活动在向人们昭示:宗教具有自我调适性,当代宗教自身正在逐渐适应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来发展自己。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佛教界彼此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它们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为社会服务。一般说来,以佛教的慈悲精神来进行社会慈善实践活动,原来主要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当代大乘佛教的慈善事业发展非常迅速,并深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因此,中国南传佛教学习大乘佛教的经验,积极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以宗教慈善活动来弘法利生。这一活动为当代宗教研究提供了宗教发展的一个经验和范例,它充分说明宗教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南传佛教在恪守原始佛教传统纯洁性的同时,开始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积极借鉴经验,敢于突破教义的规定,在宗教修行上开始自我调整,以特殊的入世方式来发展自己。

 

2、中国南传佛教在宗教教理上开始有所调适,对南传佛教体系建设有所发展。

 

在一般人眼里,南传佛教强调的是通过宗教修行来得到个人的自我解脱,主张自利,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但不能成佛,在信徒们眼里,现世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位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南传佛教要求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大乘佛教则认为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以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因此,在大乘佛教出现后,南传佛教又被称为小乘佛教,意为小根器之人。当然,现在这样的歧视性含义早已消失,小乘佛教一词只是用于区别与大乘佛教之不同。但是,在教理上,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不同仍然是存在的。现在面对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中国南传佛教开始在社会挑战面前勇挑重担,并且敢于突破教义的有关规定,积极进行慈悲关怀实践活动,以佛教的慈悲精神来弘法济生,这一举措表明中国南传佛教已经对自身固有理论体系有所突破,这无疑是对南传佛教体系建设的发展,也是对人间佛教体系建设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南传佛教正积极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优势,帮助更多的人得到解脱,佛教慈悲关怀实践活动在特殊人群心灵关怀、社会人格培养、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提升社会伦理道德、抵制社会丑恶现象、实施教育医疗救助、扶贫济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区域性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而发挥了宗教的重要作用。此外,面对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中国南传佛教开始在社会挑战面前勇挑重担,并且勇于突破教义的有关规定,积极进行慈悲关怀实践活动,以佛教的慈悲精神来弘法济生,这一举措无疑是对南传佛教体系建设的发展,也是对人间佛教体系建设的发展。如果说星云大师在《当代人心思潮》一书中提出:我们要用入世替代出世,用积极取换消极,用乐观改变悲观,用喜世摧毁厌世,用欢喜的奉献展现国际佛教的生命力和正觉观。,指出了当代人间佛教发展的方向,那么我们可以说慈悲关怀实践活动开始成为中国南传佛教的凡尘使命,当代中国南传佛教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展现着南传佛教的生命力,成为人间佛教弘法利生、慈悲救世的独特的一个亮点。

 

(引自心是莲花网)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