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道藏》是道教经书的总集,正式编纂始于唐代,后历经宋、金、元、明。1923年10月由上海涵芬楼影印,共5485卷,从此流入社会,公开于世,是海内外学界研究道教的主要原始资料。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道教研究热。本文首先叙述道藏在国外的流传和研究的开展,继而用详实的资料勾勒了东西方国家——法国、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丹麦、澳大利亚、俄罗斯汉学界研究中国道教经典的基本情况。
《道藏》是一部大型道教文献典籍的结集,内容涉及道教各个方面,包括理论、历史、组织、教派,也相当多地包含了《易学》、医药学、养生学、哲学、地理学等,还保留了《道德经》、《南华经》、《淮南子》等各种版本,为道教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每个道教研究者都离不开它,否则寸步难行。在国外的道教研究中,《道藏》研究占有重要地位。在研究道教经典方面,国外汉学家取材于两个方面:一是《道藏》本身,被国外学者称为原始资料;二是《道藏》以外的道教资料,外国学者着眼于敦煌经卷、碑铭文字和实地调查。
一、《道藏》在国外的流传
据法籍德裔汉学家安娜·赛德尔(Anna Seidel,1938~1991)在绝笔之作《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Chronicle of Taoist Studies in the West,1950~1990)中的第三部分《文献》中指出:“1910年前后,巴黎国家图书馆得到两套(印于1598年)残缺的明代正统《道藏》(《大明道藏经》,1444~1445年印),这是最后一次奉皇帝之令在中国收集并刊刻(木刻)的道藏(沙畹,1912)。这部《大明道藏经》及其续编——印于万历年间(1607年)的《续道藏经》,构成了最广泛也是最可靠的道教研究文献。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在中国曾被忽略。直至1911年,才有一位对《道藏》的宗教内容感兴趣的中国学者(这里指刘师培,1884~1919——引者)首次发表了《读道藏记》,而同一年载遂良神父(Father Leo Wieger,1911)已用法文拟定了第一份《道藏》目录,沙畹(1913、1919)和伯希和(1913)研究并翻译了带回巴黎的道经。”
《正统道藏》刊成后,在明清两代曾多次印刷,颁赐各地道教宫观。光绪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道藏》经版悉遭焚毁。各地宫观所藏的《道藏》印本,也因战乱灾祸而存者甚少,北京白云观原藏有明代印制的《道藏》,这是一部迄今能够见到的惟一保存完好的明代《道藏》。
赛德尔又指出:“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将藏于白云观的经折本《道藏》以摄影石影术复制并出版。要不是中国、日本和西方学者都有条件使用这一版本的《道藏》,马伯乐对中国文化中有关道教诸方面的研究以及后来的一切发现恐怕都难以问世。”
“道士”学者、原法籍荷兰汉学家施博尔(Kristofer Schipper)在回答台湾《光华画报》杂志社记者王家凤女士问话时,曾谈到《道藏》问题。他说:“民国十五年,上海涵芬楼翻印了几百部明版《道藏》,价钱很贵,当时一般中国大学买不起,结果大部分被日本、欧美学术界买走了。那时候,道藏被研究出来的还不到百分之十,日本、法国……很多人研究,才愈来愈多人注意”。(引自王家凤、李光真著:《当西方遇见东方》(When West Meets East),台北光华杂志社,1980年8月版,第144页)
道经总集从此公开于世,由道观流向社会。当时每部实价八百银圆,确实很贵。“明清二代,颁赐各处道观《道藏》甚多,以屡经兵焚,见存者寥寥可数,《道藏经》道成秘笈。及北京白云观《道藏》影印于世,学者始得读《正统道藏》及《万历续道藏》矣”。(引自陈国符:《道藏源流考》,1963年版,上册第182页)
翁独健(1906~1986)编《道藏子目引得》,1935年由哈佛燕京学社在北平出版,为西方汉学常用的道藏检索工具书,被译作Havard-Yenching Index Number of Texts in Tao-tsang,影响甚广。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全书内容分为“分类引得”、“经名引得”、“撰人引得”、“史传引得”。这部著作依据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还有元人的《道藏阙经目录》和清末编成的《道藏辑要》,编制精审,资料独详,是一部手边必备工具书。
接下来就是已故道藏史家陈国符(1912~2000)教授所著《道藏源流考》,在西方称为Studi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Taoist Canon。1949年中华书局出了第一版,1963年出增订版,1986年第二次印刷。作者在增订版序中指出:“初版印刷错误颇多,兹悉更正”。1983年台北明文书局出版了其《道藏源流续考》。
台湾艺文印书馆早在1962年,随后在1977年缩印《道藏》,改为36开本60册。同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缩印《道藏》,编为16开本60册,此本增辑了部分藏外道书。日本学者野口铁郎和松本浩一合写的《最近日本的道教研究》一文中指出:“如众所知,台湾的艺文印书馆和新文丰出版公司把《道藏》加以影印出版,使研究者得以简单购得,是促进道教研究的最大原因”。(引自台湾道教会台南支会《道教学探索》第贰号,1988年版,第401页)
1986年日本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缩印《道藏》,编为16开本30册。
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联合影印《道藏》作了适当的补缺和订正。
《道藏题要》系任继愈和钟肇鹏主持的道藏检索工具书,199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在西方流传甚广,被译作Synopsis of the Taoist Canon(Tao-tsang ti-yao)。这是一部汇集道经并论及有关典籍的大丛书,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书籍1473种(共5485卷)。该《提要》对每一种书的内容都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对作者不详的书籍,尽可能指出其时代断限。《提要》后还附有《道藏》各书编撰人简介、《正续道藏经目录》及《道藏》书名与编撰人索引。这本书是阅读《道藏》的门径和检索工具书。本书中有些不足之处,已在1995年版胡孚琛主编的《中国道教大辞典》中有所改正。
二、道藏研究的开展
1976年,原法国汉学大师施博尔在巴黎发起成立了欧洲汉学协会(Association Européenne D’Etudes Chinoises——AEDC),兼任秘书长,制定了几个研究中国的课题。其中有1979年10月提出的《道藏分析与描述性书目》(Tao-tsang Analytic and Descriptive Bibliography of the Taoist Canon),由他本人负责实施,通过分析研究,确定《道藏》经文著作(自明朝时期作品算起,约5500卷)、为数众多的作者、他们的流派和写作日期。
《道藏》科研项目是欧洲科学基金会(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在中国研究领域中的一项补充研究活动,同时也是法国全国科学研究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Recherche Scientifique)第625号协作研究项目(Recherches Coopératives sur Programme——RCP625),委托给法兰西学院远东研究所(Instituts d’Extrême-Orient du Collège de France)和道教文献研究中心(Centre de Documentation et D’Etudes du Taosme)。该中心还使用电子计算机和汉语拼音方式,建立了一个道教史信息数据库(La Banque de données informatisées sur l’histoire du taosme),并将有关资料制成许多缩微胶片,供有关学者复制或查阅。
根据这项道藏计划(Project Tao-tsang),先后成立了4个研究小组:
1.巴黎小组,设在法兰西学院亚洲研究所,负责人施博尔,成员有傅飞岚(Franciscus Verellen),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中国文学和宗教;劳格文(John Lagerwey),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研究12~13世纪道教、灵宝大法、科仪;范华(Patrice Fava),来自法国,研究道教科仪、道场,拍摄记录片;丁荷生(Kenneth Dean),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唐朝道教对文化的影响;列维(Jean Lévi),来自法国,研究六朝和唐代道教;贺碧来(Isabelle Robinet),来自法国,研究道教哲学;戴斯博(Catherine Despeux),来自法国,研究道教史;穆瑞明(Christine Mollier),来自法国,翻译道经;贾洛琳(Caroline Cyss-Vermande),来自法国,研究明代民间祭祀;马克(Marc Kalinowski),来自法国远东学院,研究道经;贝桂菊(Brigitte Berthier),来自法国,研究中国南方民间祭祀和进行实地调查;安保罗(Poul Andersen),来自丹麦,研究和翻译道经。
2.罗马小组,设在意大利罗马中远东学院,由白佐良(Giulano Bertuccioli)和兰乔蒂(Lionello Lanciotti)负责,青年学者卡多纳(Arfredo M.Cadonna)和法布里奇·普雷加迪奥(Fabrizio Pregadio)研究和翻译道经。
3.威尔茨保小组,设在德国威尔茨堡大学系,由汉斯·石泰宁格(Hans Steininger,1920~1991)负责,成员有法尔琴·巴尔德里安-侯赛因(Farzeen Baldrian-Hussein)、常志静(Florian Caspar Reiter)、古恩奇(Gertrud Guentsch)、恩格尔哈尔特(Ute Engelhardt)。
4.苏黎世小组,设在瑞士苏黎世大学东亚研究系,直属瑞士全国基金会,主要是研究和翻译道经。
上述研究小组除了自身力量,还得到许多国际知名汉学家的大力支持。其中有荷兰莱顿大学教授许理和(Eric Zürcher)、英国冈维尔·凯厄斯学院名誉院长李约瑟(Joseph Needham)、英国牛津大学退休教授龙彼得(Piet van der Loon)、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席文(Nathan Sivin)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斯特里克曼(Michel Strickmann)、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福永光司(Fukunaga Mitsuji),此外还邀请我国学者陈国符、法国道教研究大家康德谟(Maxime Kaltenmark)等,他们在不同时期参加过道藏计划的讨论。
按道藏研究计划,大体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全部道藏按时期进行宗教分类,把道教分为古代、隋唐、五代、宋元明4个时期;第二阶段是整理资料,编成全部道藏目录索引,按人名、地名、神明、法师、年代、名称观念等10余种,并将道藏全部资料编成数码,输入电脑,制成缩微胶片,需用时可随时从电脑中取出查考;第三阶段是编成道藏每一部书的内容和提要,每一提要有一张打字纸的篇幅。提要编完后,便转向内容的研究。
据傅飞岚在美国《亚洲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95年5月第54卷第2期上发表的“道藏”一文报道,1996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英文版分析夹叙性道藏目录——《道藏手册》(An analytic and 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Tao-tsang in English,The Handbook of the Taoist Canon)。这本书就是巴黎道藏计划(Tao-tsang Project1979~1985)的最终成果,它是由施博尔和傅飞岚合作编辑出版的。这部巨著是在道教版本资深权威协助下,得到欧洲各研究机构提供的财政和后勤支持,由大批训练有素的青年学者集体准备和撰稿而成的。
三、法国的研究
法国是欧洲汉学的摇篮,道教研究与汉学的滥觞紧密相连,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成为欧洲的道教研究中心。从16世纪到现在,它对中国文化的西传起了辐射作用,尤其是培养了一大批汉学家,道教研究人才更是值得称赞。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老一代的学者专家相继退休,有的作古,有的(如施博尔)离开法国回到故里(荷兰),但由于有雄厚的道教研究基础,仍在这方面继续研究。这里仅就其道教研究带头人施博尔等人的道藏研究作一概述。
施博尔(Kristofer Schipper),法国著名的“道士”学者,1934年生于荷兰,1953年进入法国,入巴黎大学,师从戴密微、石泰安、康德谟学习中文、中国学、日本学、民族学、宗教史。1961年获得硕士学位。1962年到台湾,先在“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一年,住台八年,曾拜曾赐(1883~1966)、陈翁(1890~1965)二道长门下习科仪道典、汉语和闽南语,曾、陈归真后随陈之子陈荣盛习斋醮仪,还结识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1904~1969)及道教会人士。居台期间,参研科仪,广嵬道教、民俗、音乐、戏剧诸类文物。1966年7月16日,应台湾省文献会的邀请以“台湾之道教文献”为题作讲演,后复撰《台湾所见道经、科仪等归抄本目录》,后刊于《台湾文献》(1966年第17卷第3期),目录中所载231种抄本,全被其带回法国。
1965年以《道教传说中的汉武帝,以〈汉武帝内传〉为中心的研究》(L’Empereur Wou des Han Dans La Légende Taoste“Han Wou-ti Nei-Tchouan”)获得博士学位。《汉武帝内传》为古小说名,写汉武帝出生、求仙、殡葬等神异故事,着重描写西王母、上元夫人降临汉宫,武帝接待等情节,借以宣扬道教的符录和修炼。这篇论文在导论中探讨了《汉武帝内传》中的道教词语,同道经中的词语作了比较,特别是茅山上清派的教义、仪式和法器与《内传》相联系。1974年《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卷称,该书是一本“对道教传记体小说的翻译并对茅山派礼仪背景有研究”的书。1987年版美国《宗教百科全书》第14卷称,这是一项对古代道教小说的翻译及对茅山派传说和实践的重要研究。
此外他主持编制出版了不少研究道经的工具书:《抱朴子内篇通检》(Concordance du Pao-p’ou tseu nei-p’ien)和《抱朴子外篇通检》(Concordance du Pao-p’ou tseu wai-p’ien,1970年由巴黎大学汉学研究所出版)、《黄庭内外景经》(Houang-ting King:Nei-king et wai-king,巴黎远东学院,1975年出版)、《道藏通检》(Concordance du Tao-tsang,巴黎远东学院,1975年出版)、与劳格文合编《云笈七签通检》(Index du yun-ji-qi-qian,2卷,巴黎远东学院,1981~1982)。这类工具书分两种类型,一类是一字检索型,任何人只要记住道经名中的任何一个字,就可迅速从《道藏通检》中查到该经的卷数、经夹本的字号和涵芬楼石印本的册数,大大方便了读者。另一种类型是词语检索型,如《抱朴子外篇通检》和《云笈七签通检》都是为检索该种文献的词语而设计和编辑的,它能帮助读者找到道教词语在某个时代出现的频率、意义和使用环境。
施博尔很重视道教仪式的研究,著有《道教“分灯”科仪》(Le fen-teng.Rituel Taoste,法国远东学院,1975年出版)、《步虚研究》(A Study of Buxu,1985年12月14日在香港“道教仪规及音乐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他曾就任过法国高等研究院道教文献研究中心的负责人。
伊莎贝尔·罗比内(Isabelle Robinet),中文名贺碧来,索邦高等研究院毕业,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取得博士学位,指导老师为康德谟。现任马塞大学中国历史和文化教授,擅长上清道教,尤精内丹,是位多产的道教研究者,她是道藏研究班的积极参加者,著有《7世纪以前对道德经的评注》(1977年)、《道教的冥想》(1979年)、《14世纪前道教发端史》(1991年)等。她的博士论文《道教历史中的上清派之启示》(La Révélation du Shangqing dans l’histoire du taosme,2卷本,1984年作为巴黎远东学院第137种出版物出版)。作者在书中分析了出于公元4世纪时的140多篇上清经,并从通行本《道藏》中重新整理出大约260篇上清经。
约翰·拉格威(John Lagerwey),美国人,中文名劳格文,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化博士,1977年起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士,曾多次去过台湾、福建、浙江、香港等地考察过道教仪式。1987年在纽约出版成名之作《中国社会和历史中的道教仪式》。1981年用法文翻译出版《无上秘要:6世纪的道教总汇》(Wu Shang pi-yao:Somme
taoste du VIe siècle)。
克里斯廷·莫利媛(Christine Mollier)自取中文名穆瑞明,法国巴黎大学博士,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敦煌研究所研究员,曾参加施博尔主持的道藏研究班,专门研究中古启示文献的历史,特别是《洞渊神咒经》,并于1990年以此获博士学位。同年出版《5世纪的一部道教启示录——洞渊神咒经》(Une Apocalypse taoste du Ve siècle:Le“Livre des incantations divines des grottes abyssales”),全书共239页,简称《神咒经》,为西晋末道士王纂所编。据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称,鉴于黄巢之乱造成经书散失加之当时流行斋仪,为使道书流布,编成二十卷,故前后十卷内容风格不一。该经收入《道藏》第170~174册。
四、英国的研究
英国是个汉学发达的国家,历史悠久。在研究《道藏》方面当推牛津大学讲座教授荷兰籍英国人龙彼得(Piet van der Loon),他于1984年由伦敦伊萨卡出版社作为牛津东方学院第7种专著出版了《宋代收藏道书考》(Taoist Books in the Libraries of the Sung Period:A Critical Study and Index),全书共189页,其宗旨在于阐明宋代官方图书馆和私人家藏图书的性质和传承,并探讨道教经典的历史。全书共分两部分,英文部分列有“皇家图书馆的诸文献目录”,并对有关道家和神仙的书目作了解释;中文部分为“家藏目录”,并对其作了考证和就宋代道教经典文献目录的严格进行了详尽回顾。本书利用了施博尔道藏目录索引编号和哈佛燕京引得推算表,共收书1600种,3600卷,其中不少是迄今被忽视了的版本,在叙述时特别注意了宋代诸帝的宗教政策。法国德籍已故道教学者安娜·塞德尔(Anna Seidel,1938~1991)在其绝笔之作《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中指出:“龙彼得为宋代及私人书目中提及道经编制了一个十分有用的目录,还对自宋代到明代的《道藏》史作了简单而又权威的描述(关于道经的搜集、整理、编目、印刷、毁坏等)”。这后面指的是龙氏于1979年发表的《14世纪道籍的收集》(A Taoist Col-lection of the Fourteenth Century)一文。1987年版美国《宗教百科全书》等14卷称这本书对专家是部有教益的专著,也是对宋代道教文献普遍感兴趣的入门书。
五、德国的研究
德国的汉学形成于20世纪,1912年柏林大学设立汉学讲座,1918年汉堡大学成立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所,1925年法兰克福大学设立汉学专业。最早翻译和研究中国道教经典的是斯特劳斯(Victor von Strauss,1808~1899),他于1870年在莱比锡出版了《道德经:通向德行之路》(Lao-tse,tao-te-king,Der Weg zur Tugend),1987年出了第8版。稍后有位传教士里夏德·威廉(Richard Wilhelm,1873~1930),他自取中文名卫礼贤,毕生从事中国经典翻译和研究,其中道经有《老子·道德经》(1911)、《庄子·南华真经》、《列子·冲虚经》(1912)。
弗洛里安·卡斯帕尔·赖特尔(Florian Caspar Reiter),自取中文名常志静,生于1948年,威尔茨堡大学汉学专业博士,1986年完成教授论文,现任教于威尔茨堡大学,是德国目前较活跃的道家、道教研究者。著有《道教的基本要素和倾向》,这部著作于1988年作为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丛书第48种在威斯巴登出版,全书共174页,还发表大量论文。关于道经研究,他有《三洞珠囊——唐初的道教著作》(Der Perlenbeutel aus den drei Hhlen,San-tung chu-nang:Arbeitsmaterialien zum Taoismus der frühen Tang-Zeit),该书由著名汉学家石泰宁格(Hans Steininger,1920~1991)主编的作为威尔茨堡大学中国学和日本学丛书的一种于1990年在威斯巴登出版,全书共200页,探讨了唐代道士王悬河所编《三洞珠囊》,该书收入《道藏》第780~782册,为《三洞经》精华部分。此外还研究过《〈上清道类事项〉的范畴与事实》。
巴尔德利安-侯塞因(Farzeen Baldeian-Hussein)系威尔茨堡大学教授,曾留学巴黎,师从汉学大师康德谟,承担了宋代难解的道经《灵宝毕法》的翻译和研究,1979年3月在巴黎大学获第三期博士学位,1984年于巴黎出版了博士论文《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11世纪的炼丹术要说》(Procedés secrets du Joyux maqiqueux:Traité d’alchimie taoste du Xle siécle)。
六、美国的研究
美国的道教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但发展很快,到70年代已跃居世界前列,下面就一些代表人物及其成果作一介绍。
魏鲁男(James Roland Ware)生于1901年,1929年来华,为哈佛燕京学社的第一位研究生,1932年返美,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著作很多,1966年出版《公元320年中国的炼丹术、医学和宗教:葛洪的内篇》(Alchemy,Medicine and Religion in the China of AD320:The Nei P’ien of Ko Hung),书中附有《抱朴子内篇》,是最早最完备的全英译本,魏教授在序里说他曾经参考了马伯乐、石岛快降和法伊费尔(E.Faifel)神父这些人的成果,该书1981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再版,全书388页。
希文(Natham Sivin),1931年生于美国弗吉尼亚,1958年麻省理工学院学士,1960年哈佛大学文学硕士,1966年科学博士,1977年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文化和科学史教授。他虽不是专门研究道教的,但其成果与道教密切相关,讲授内容多涉及中医治疗、宗教仪式治疗、巫术治疗、炼丹术和天文学,也是国际道教研究会议的积极参加者,1968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炼丹术初步研究》(Chinese Alchemy:Preliminary Studies),全书339页,主要是翻译和阐释唐代初年孙思邈的《丹经要诀》,该经收入《道藏》第692册和《云笈七签》的71卷。作者虽然热心了解和重建一个中国传统的炼丹(也是炼金)术的理论基础,但为了深入研究,曾在60年代初去新加坡的马来西亚大学化学系,在何丙郁(Ho Ping-yu)先生的指导下做过一连串化学实验,这是科学工作者的实践精神。
麦克尔·萨梭(Michael R.Saso)自取中文名苏海涵,为夏威夷大学宗教与哲学系退休教授。1930年生于美国,1964年获耶鲁大学中文硕士学位,后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不幸去世。他于1964年去中国台湾省从事道教与民俗研究和调查工作。先在辅仁大学语言学院任教,后到台湾北部新竹一带进行调查活动,获取不少书法秘诀本,后汇集成册,名曰《庄林续道藏》(A guide to the Chuang-linghsu Tao-tsang,An Encylopedia of Taoist
Ritual),1975年由台北成文出版社出版,共25册,收金录、黄录、文检、小法等道书104种。这种书是台湾北部常用道经,为研究科仪法事提供了基本材料。1978年他又从新竹一带搜集到许多珍贵传世抄本,经过其日本妻子在东京龙溪书舍影印出版,取名为《道教秘诀集成》(A Collection of Taoist Esoterrica),内收新竹林(汝海)、吴(景春)姓道士抄本四种。
迈克·斯特里克曼(Michel Strickmann)系德裔美籍学者,精通法、德、英文,留法国巴黎多年,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文与亚洲研究系教授,国际著名的道教学者。1991年不幸去世。他对道教的研究,侧重在六朝以前时期,尤其是对“茅山上清派”的专攻成果最引起学界的重视,生前曾到台湾省搞研究活动。他的论著多以英文和法文刊发。他最早研究道经的文章发表于1978年芝加哥大学国际杂志,《宗教史》第十七卷3/4合刊号《最长的道教经典——度人经》(The Longest Taoist Scripture)。《度人经》的全称《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Wondrous Book of the Transcendent Treasure,Supremes Stanza on Limitless Salvation),简称《度人经》(The Book of Salvation[Tu-jen ching])。斯特里克曼研究了这些衍生的《灵宝度人经》,指出道教在宋徽宗时的朝廷中大为复兴,徽宗首次组织刊印了《道藏》(1117~1119年)。
据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道教子目引得》,《度人经》冠于《道藏》和上清经所属洞真部而非灵宝经所属洞玄部之首。这说明道经的搜集和复制(和后来的印刷)都是由皇帝发动与主持编撰的。撰于北宋徽宗时的一篇道经(《道藏》,1005,哈佛燕京学社《道藏子目引得》,1272)表明古《灵宝度人经》原本只有一卷,至徽宗增衍六十一卷,他在宋代《道藏》中位置显赫,这应归因于其实在朝廷中颇为流行的新道派神宵派。
第一卷为经文,以下六十卷系敷演经文而成,内容演说元始天尊开劫度人以及科仪、斋法、符术、修炼、教戒、缘起等,收入《道藏》第1至13册。
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斯特里克曼于1981年发表了《道教茅山宗——上清的启示》(Le taosme du Mao shan:chronique d’une révélation),该书由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IHEC-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Collège de France)作为第17种专著在巴黎出版,对茅山宗的研究作出贡献。书中分析了《道藏》中的94篇道经,辨认出最初启示给巫师杨羲(364~370)以及5世纪时陶弘景编辑的道经。
利维娅·科恩(Livia Kohn)1956年生于德国,1980年在波恩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后,到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师从福永光司教授进修,先在密执安大学任教两年后到波士顿大学任教,她的主要兴趣是中国的神秘主义和道教神话问题,著述甚丰,是美国目前道教研究多产女学者,在诸多的著作中有一部《道教的神秘哲学——西升经》(Taoist Mystical Philosophy:the Scripture of Western Ascension,1991年,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本书包括该经的全部英译文,它由4篇10章组成。导言篇下设一章,把《西升经》的背景界定为神秘哲学的一种形式和结论——道教宗教是老庄哲学的继续。主题篇下设二、三、四章分别论述该经的历史和结构、世界观和六种参本的注释,探讨该经产生的时间和实践及探讨它的传播,分析老子出关的神话背景。世界观篇下设五、六、七章,首先论述该经对自然界——道、气和形身的理解,继而集中在该经的思、知和语言上,最后述及圣人之道。思想家篇由第八章韦节的生平和思想及第九章李荣和重玄派构成,分别讨论6世纪的韦节和7世纪的李荣对《西升经》的注释。结论篇为第十章道教的神秘主义哲学,认为道教通过哲学和神秘方法继续在中国人文思想史中起积极作用,然而继续乃至接近仿效道家,《西升经》显示出它是道教思辨和诡辩方面的范例,且与当时有效的各种理性和灵性学说统一起来。
《道藏》第346、347册收有宋徽宗御注《西升经》三卷三十九章的内容。
1986年美国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教授主编了《传统中国文学:印第安纳之友》(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在这部大书里(138~152、152~174页),也涵括道教文学这一内容,“这里所用的文学一词当然是广义的。在道教史里重要的人物和著述,分别分为从汉到唐代和从五代到明代这两大阶段,由斯蒂芬·波肯坎普(Stephen Bokenkamp)先生和朱迪思·博尔茨(Judith Magee Boltz)女士负责前后两部分。这两位学者在文章里提到的各种道籍,有关仙传的、科仪启示的、历史的和风土的、译经的和类书性的等方面,多少有点提要钩玄的意味。波肯坎普先生提到《道藏》1009册的《上清黄书过度仪》和1031册的《洞真黄书》两书,以为这是从古代天师到记述男女合气的仪式的记录,我想这是一个有用的发现,对理解天师或五斗米道早期的巫术信仰很有帮助。博尔茨女士也提到《道藏》744~745册的一部《鸣鹤余音》,这里面的材料我前几年发现和《西游记》小说里的诗词颇有关系。”(引自柳存仁:《和风堂新文集》下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578页)
1987年博尔茨为《宗教百科全书》第14卷(317~329页)撰写《道教文献概况》词目,将有关公元10~17世纪道教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个词目包括《道藏》史和对《道藏》所收各类典籍与道经(启示和仪式;仙道传记;地理志;碑刻;史志;文集与对话录;注疏与编纂的百科全书)的共时性探讨。
同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伯克利)出版了她的专著《道教文献通论》(A Survey of Taoist Literature:T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这本书为“中国研究专著”第32种,对10至17世纪200余种道教经典作了导读性评述。作者系加州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
肯尼思·迪安(Kenneth Dean)自取中文名丁荷生,现任加拿大迈克迪尔大学(在蒙特利尔)教授,主要研究中国道教。1988年以《道教和华南民间宗教:历史和复兴》(Taoism and Popular Religion in Southeast China:History and Revival)的博士论文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洲语文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85年9月到福建搞过田野调查,写过《1985年9月在漳州所见两场斋醮调查记录》,1986年和1988在《远亚通讯》(Cahiers d’Extrême-Asie)第2辑和第4辑上先后发表过“葬礼在福建”(Funerals in Fujian)和“来自福建的抄本”(Manusripts from Fujian)两篇论文。199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成名之作《华南的道教科仪和民间崇拜》(Taoist Ritual and Popular Cults of Southeast China)。他在写“来自福建的抄本”之前从厦门的实地考察中带回389种典籍文稿的复印件,这些资料为研究地区祭礼的发展、各种教派的分化以及释道二教的宗教仪式提供了新材料。
七、日本的研究
在日本的汉学研究中,其道教研究起步较早,始于19世纪下半期,研究人员最多,居世界首位。在《道藏》研究方面,有两个人最为突出,他们是吉冈义丰(Yoshioka Yoshitoyo,1916~1979)和大渊忍尔(Ofuchi Ninji,1912~)。
前者于1955年由大正大学道教刊行会出版《道教经典史论》,该书收入1990年版《吉冈义丰著作集》第3卷,这本书基本上沿用了我国学者陈国符的《道教源流考》,自称“大体上是原封不动摘自陈国符氏的著作”,但也有补充和发展,如他说“道藏”一词见于唐代初年,唐初道士王悬河曾活跃在成都并撰有《道藏经序碑》,遂把道教一切经籍统称为“道藏”。这样“道藏”出现在唐初有了确凿根据。全书共三篇,第一篇《道藏编纂史》,按历史顺序讲述从六朝至金元以降历代《道藏》编修过程和各自特点;第二篇《经典的研究》,校订道藏本《太上洞渊神咒经》、《无上秘要》、《三洞奉道科戒仪范》和敦煌出土的四种译本;第三篇《古道经目录》,依据从《抱朴子》到《云笈七签》共15种文献,编制了古道经的目录并说明了它们的性质。
后者由日本福武书店于1978年和1979年出版《敦煌道经目录编》和《敦煌道经图录篇》。早在1966年法藏馆就出版《敦煌道经目录》,介绍斯坦因文书、伯希和文书及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文书中的道教资料约370件,其后著者又分赴巴黎、伦敦、列宁格勒、台湾访问,亲自考察分藏在各地的493件敦煌道经,并将之与《道藏》中所载道经一一加以比较研究,进而确定敦煌道经的经题。在目录编中所见资料按内容分为灵宝经、上情经类、道德经类、杂道经类、道教类书和失题经类,并附有校记,对敦煌道经本与《道藏》本的校刊作了说明。图录篇为所有敦煌道经的照相图片。该书是国际道教学界公开出版的敦煌道经目录中内容最为充实的著作,为研究者检索和选用敦煌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早在1968年意大利举行的第一次国际道教研究会议上,大渊忍尔就发表了“〈道藏〉的形成”,1969年在日本杂志《东方学》第38期(9月)上发表“《道藏》的成立”,1979年美国韦尔奇(Holmes H.Welch)编纂英文版《道教面面观·中国宗教论文集》(Facets of Taoism Essays in Chinese Religion),收入了他的“《道藏》的形成”(The Formation of the Taoist Canon),文中所列上清经、大洞真经、三皇经、灵宝经引起的道教经典分类问题,在第三次国际道教研究会上引起了争论。
此外,福井康顺、山崎宏、木村英一、酒井忠夫监修的《道教》第一卷(日本平河出版社1983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卷)、《道教经典》第二部分《〈道藏〉编纂史》,通过《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北周的经典目录》、《唐朝的〈道藏〉》、《唐前半期的〈道藏〉》、《唐中期的〈道藏〉》、《唐后期的〈道藏〉》、《五代的〈道藏〉》、《宋太宗的〈道藏〉编纂》、《王钦若〈宝文统录〉》、张君房的《〈大宋天宫宝藏〉》、徽宗的《万寿〈道藏〉》、《金代〈道藏〉》、《元代〈道藏〉》、《宫内厅书陵部所藏〈道藏〉》、《其他丛书》、《刊行昭和新修〈道藏〉》各节回顾了历代《道藏》产生的过程。
八、丹麦的研究
在欧洲,丹麦汉学有一定基础,仅《老子》有7种译本。主要的汉学家有易家乐(sφran Egerod)和安保罗(Poul Anderson),均为丹麦人,任职于哥本哈根大学东亚研究所,从事道经翻译和研究。1980年英国伦敦科森有限出版公司(Curzon Press Ltd.)出版了英文版Method of Holding the Three Ones:A Taoist Manual Meditation of the Fourth Century A.D.(《守持三一之法——公元4世纪的一部修道手册》,共66页,1989年再版)。内容包括导言;茅山派的起源;《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在上清经中的地位;《金阙帝君三元真一经》的内容;注释和译文。附有中文原件,这是一本茅山派修道经文的优秀英译本。
“守一”是最早的存思术之一,旨在通过想象宇宙和人体内的三一之神“神、魂、魄或精、气、神”来稳定身神。4世纪时关于这一技术的一篇上清论文(哈佛燕京学社《道藏子目引得》)由保罗作了研究。
九、澳大利亚的研究
澳大利亚的东方学比较发达,道教研究以柳存仁(Liu T’sun-yah)最为出名。
柳存仁系华人学者,1917年生于北京。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国际知名的道教研究者,其著作很多,其中涉及《道藏》研究的论文多篇。1973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在堪培拉出版《中国历史资料论集》(Essays in the Source for Chinese History)一书,收其论文“《道藏》的编纂和历史价值”。1991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和风堂论文集》(上中下三册)一书中收入其论文“论道藏顾欢注老子之性质”、“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会笺”、“道藏本三圣注道德经之得失”、“道藏刻本之四个日期”和“阅道藏记几例”。1997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了他的另一本文集《和风堂新文集》,分上下两册,上册收入“《道藏》之性质”、“三洞奉道科诫仪范”等9篇文章,下册收入“关于《陶真人内丹赋》”等3篇文章。
十、俄罗斯的研究
俄罗斯也有道藏研究,自成体系,在国际汉学界独树一帜。
据《亚非人民》1986年第6期所登“莫斯科的‘道之宝库’”一文称,俄罗斯收藏《道藏》的地方有两个:一是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的手稿和木刻家部,收藏《道藏》(1923~1926年版)一部,书号B-249,但缺少11本——455、457~466,实为1120本。另一部《道藏》藏于莫斯科列宁国立图书馆,也是不全的,共有4238卷,其中1488卷(或1490)缺少125篇。1985年俄罗斯汉学界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和描述,认为所缺部分可借助影印加以补充。
莫斯科列宁国立图书馆所藏《道藏》是1939年远东大学关闭时转来的。稍后又有30卷由俄罗斯东正教会第十三届北京传教士团随团学员、汉学家康斯坦丁·安德里昂诺维奇·斯卡奇科夫(孔琪庭,Kons tant in Andrianovivh Skachkov,1821~1883)从鲁缅采夫博物馆于1873年获得的,填补了弗拉迪沃斯托克藏本的空白。
最早研究《道藏》的是俄国汉学家瓦西里耶夫(魏西里,Vasilli Pavlovich Vasiliyev,1818~1900),他于1887年出版了《中国文学历史资料:道教》,提出研究《道藏》经文的任务和道学及道藏学的方法论原则。稍后是苏联汉学家弗卢格(K.K.Flug,1893~1942)于1930年在科学院通报社会科学部丛书第8卷第4期上发表的“道藏史纲”和1959年出版的《宋代印书史》,前者文章虽短,但对道藏编纂史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后者设专章论述了道教寺院在中国文化史中的作用。
研究道经的在俄罗斯汉学界当推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教授托尔奇诺夫(Evgueni Alekseevivh Tortchionov,1956~),他著有《道教:历史宗教学试述》(1993年初版,1998年第2版),他还全译、选译并分析过一些道经——《悟真篇》、《抱朴子内篇》、《参同契》、《阴符经》、《三天内解经》和《太平经》。
专门研究《道藏》编纂史的是托尔奇诺夫的学生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费洛诺夫(Sergey Vladimirovich Filonov,1962~),他于2000年在圣彼得堡大学哲学系通过了“道教宗教传统形成的早期阶段(根据《道藏》资料)”哲学副博士论文,此外还准备撰著《从〈道德经〉到〈道藏〉:道教书籍搜集的早期历史》和《〈道藏〉的形成问题(唐代以前)》。
参考文献:
[1]安娜·赛德尔:“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载《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1期(总第38期)。
[2]南怀瑾,1996年,《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复旦大学出版社。
[3]陈国符,1986年,《道藏源流考》(全二册),中华书局出版。
[4]胡孚琛主编,1995年,《中国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李养正主编,2000年,《当代道教》,东方出版社。
[6]Mircea,Eliade(ed.),1987,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New York,MacMillan.
[7]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编写,1997年,《道教知识》,中国道教协会印制。
[8]柳存仁,1997年,《和风堂新文集》(上下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9]任继愈主编,1998年,《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0]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外事局合编,1994年,《世界中国学家名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文章转自国外的道藏研究(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