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赵敏:青城高道易心瑩的生平和思想    2015年3月16日 中国宗教学术网

[论文摘要]作为民国道教复兴事业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易心瑩通过他的著述对道教的宗派、历史、修炼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发挥,为道教的普及和提高做出了贡献。本文从生平交游、重要著述及道教思想等方面,对易心瑩进行了较为全面、扼要的介绍。

 

[关键词]易心瑩;四川道教;宗教复兴;民国;宗派

 

张广保先生曾经指出:“倘若我们真正理解道教的真精神,便会发现道教自明清以来的所谓‘衰落’,其实仅仅限于它的形迹,即它的教相,衰落的只是它的‘教’的这一部分,而它的真正的精神,即作为整个道教根基的‘道’,反而得到更为清晰、更为透彻的阐释。”[1](P.21)张广保先生认为,民国时期陈撄宁等人所倡导的仙学,是明清内丹思潮演变的一种理论结果,是道教在民国时期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与陈撄宁一样,易心瑩从事的也是阐释道教真精神、真命脉的工作,只不过他更多地是从道教的经典和宗派的角度来进行的,形成了与陈撄宁等人的工作东西相呼应的局面。

 

或许是由于两人所处地域不同、社会地位差异的原因,目前有关陈撄宁先生的研究和著述不少,而与易心瑩相关的则寥寥无几。笔者根据有关文献资料,以及对相关人士、宫观的访问调查,试就易心瑩道长的生平事迹、主要著述及思想学说等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抛砖引玉,以图进一步引起大家对这位“学者道士”的了解和重视。

 

一、出家经历与早期交往

 

著名学者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曾经这样说:

国符尝访道观多处,其道士率皆不学,曾见《道藏》者鲜,或有道书数十种,遂谓其有全藏。……仅四川尚有道士,熟读《道藏》。……易道士熟读《道藏》,与通常道士迥然不同。[2](P.190-203)

 

陈国符先生此处所称赞的“易道士”指的就是易心瑩。陈国符考订全国各地所藏道藏,易心瑩提供了四川三河县云台观、成都二仙庵道藏流通处和河南南阳玄妙观的道藏的版本、卷目、存废等情形。其中关于云台观的道藏,易心瑩对三洞、四辅各部的卷数,亲加检阅,表现出其对道藏典籍的熟悉和精通。这次交流还涉及山东诸道观及沈阳太清宫、北京白云观在道藏典籍流通方面的情形,表现出他对道门内经典交流情形的熟悉。陈先生的评价,可以说是对易心瑩道教学养的最高评价,从中也可以看出易心瑩在当时的道士中是多么的独特与卓越。

 

易心瑩(1896-1976)俗名良德,字综乾。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生于四川遂宁老池乡双河口一农民家中,兄弟六人,他排行居末。易良德自幼体弱多病,因常闻长辈讲道家有强身健体之术,外加塾师经常向他灌输“人皆要有道,有道与圣贤同”的理念,遂蓄心向道,暗暗萌生了出家学道的念头。

 

民国二年(1913)17岁的易良德弃家出走,只身来到青城山古常道观请求出家。当家道长见易良德过于呆闷、浑噩忠厚、讷讷寡语,不欲收其为弟子,只将他留在观内同一般工人做些杂活。家中探到踪迹,派他的兄长来青城山促其返家。易良德辞不获免,只得应允。行至途中,他又趁兄不备时逃走,来到成都青羊宫二仙庵专收出家道士的蚕桑传习所作杂工,在此又历数年。

 

民国六年(1917),青城山古常道观魏至龄(字松遐)道长去二仙庵,见易良德颇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坚意学道,感其虔诚,遂将他带回青城山,收为弟子。这样,易良德正式冠巾皈依道教,成为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第22代弟子,取道名为理轮、字心瑩。

 

古常道观的住持彭至国道长意欲振兴教务,鉴于道众文化素质低下,见易心瑩有一定的国学根底,便有心培养他,特地命易心瑩往本山朝阳庵投拜隐居于此的饱学好道之士吴君可门下。吴君可是一位儒学道教方面深有学养的人,易心瑩在其门下十载,潜心读书、广览经史,学问与修持俱大有长进。

 

在此期间,易心瑩曾通读并精研素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签》,茅塞顿开,对道教经典、道教历史、北宋之前的道教宗派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奠定了较为深厚、扎实的基础,踏入道教经典研习之门。吴君可熟悉儒学经典、兼通儒道的思想立场,也对易心瑩此后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学成之后,易心瑩便返回了古常道观,担任导游职事。民国十五年(1926)仲夏,前清成都名翰林颜楷住古常道观,发现易心瑩勤学好问、孜孜不倦,于是大加奖掖。加上住持彭至国大师又以文化培植相付托,颜楷遂将易心瑩带回成都,在其自办的“崇德书屋”深造,指导易心瑩研习儒学、史学及道家经典。颜楷曾为翰林编修,博览群书,见闻极广,学养深厚,加上对易心瑩爱惜有加,因此悉心指导。易心瑩学问也因之猛进。尽管颜楷二年后就去世了,但易心瑩的学问、修养具备了雏形。

 

从读书的眼界来看,易心瑩大概受颜楷影响很大。据青城山的唐诚青道长讲,易心瑩酷爱收藏古籍珍本,曾积聚各类书籍至数千册。现今,古常道观所藏之《正统道藏》、《道藏辑要》、《太平广记》、《太平御览》、《二十四史》等珍本古籍,多系其亲手搜集。这些著作为易心瑩的《道学系统表》、《四川道教史》等著作的撰写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使易心瑩具有了远远超越普通道士的学术素养和学术眼界。

 

在颜楷过世后,易心瑩即重回青城山,从这时到民国三十年(1941)的十多年间,易心瑩潜心学术,熟读道藏,他研究领域广涉道教义理、思想、历史、宗派等,旁及诸子百家、稗官野史。在这个时期里,他的道教思想也完全成熟了,这也是他与陈撄宁、陈国符、蒙文通等人交流的前提。

 

19374月,陈撄宁在《扬善半月刊》上发表了易心瑩的第一篇文章:《寄玄照楼书——论道教宗派》。此后,易心瑩陆续在《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直到二刊先后停刊为止。在这期间,二人的交往虽然主要是关于道教的文章,但其中也包含着思想交流、信念认同和对振兴仙学的事业的共同担当。通过文章与书信的相互往来,陈撄宁与易心瑩确立了师友之谊。

 

19375月,《扬善半月刊》发表了易心瑩《道教分宗表》,陈撄宁以按语的形式赞扬了易心瑩在《道藏》整理、版本、目录、道教历史方面的精深学养:

撄宁按……曩者湖南宝庆张化声先生与宁通函,有云:“今欲提倡仙学,必先整理道藏,编辑一部有系统的道藏目录,有源流的道家历史,使人按图索骥,自由研究,此为吾辈工作之第一步。”宁自愧无此精力,无此学识,不能胜任。今既有易君出,或可以满足张君之宏愿,请易君勉为其难可也。(张化声先生原函见本刊第八十八期)[3](P.607)

 

后来的情形是,有源流的《道藏目录》的工作,由陈国符完成了,易心瑩曾给予了不少的帮助,这在《道藏源流考》中有清楚地说明。由于易心瑩其他的著述散佚,他在《道藏》版本、目录、道教历史方面的造诣,已难以确证,但从陈国符、陈撄宁二人的赞许和推崇来看,应该是相当精湛的。

 

如果说易心瑩与陈国符的交往体现了他在道藏的版本目录方面的深厚学养和广博见闻的话,他与陈撄宁、蒙文通等人的交往(其事多见于上述诸人的著述中)就更多地体现出了他对道教义理和道教宗派方面的独特见识,从中也能看出他在和学者们交往时所受影响的印迹。

 

二、主要著作及道教思想

 

1934年至1937年之间,是易心瑩学术创作的高峰时期,先后创作和发表了《道学系统表》、《寄玄照楼书——论道教宗派》、《道教分宗表》及《道教三字经》等著作,这些著作奠定了易心瑩在道教宗派、道教史、道教思想研究方面的重要地位。

 

1934年秋,易心瑩写出《道学系统表》[4]。《序言》说,自己根据“世所信崇典籍攸著”,“遵循旧史成例,详校诸家替兴,参其众事,各秉宗门遗法,寻其端绪,系于一家。上自无始,下逮于今,其可考见者,盖二十有四家”。[5](P.406)

 

从他的自序来看,他的《道教系统表》显然是效法了《史记》、《汉书》的年表和古今人表的作法,以道教各宗派的产生、演变为线索,根据各宗派的思想、教法的宗旨,结合史实、仙传和人物,将宗派与人物有机地结合于一表之中,把一部道教史浓缩于薄薄的几页表中了。该表共22页,以“自然之道”为“混沌”之始,其下依次为“道法自然”、“道生一”、“玄元始三气分”、“三清”及其传承;“表”从“三皇”起至清末,依年代、宗派分列人物,实际上是一个道教人物年表,将特定时期的著名道教人物列于相应的表格中。

 

其中宗派分列24(含“正宗”11家、“支宗”8家、分宗4家,外宗1)

 

 

《道学系统表》(第七页)

 

该表以时间为横轴,列历朝历代帝王自盘古、黄帝至溥仪,共257位帝王,贯通中国古代历史。以宗派为纵轴,依道教24个分支,将道教史上重要人物进行准确定位,说明各人物与道派间的相互关系。

 

()仙宗:列道教中南、北宗之外的人物自广成子、钟离权至张静虚等,共50人。

()南宗:列自张伯端至傅金全等16人。

()北宗:列自王重阳至刘一明,共25人。

()修为:列自力牧、风后、姜太公、墨子、庄子、司马迁等至刘伯温,共53人。

()犹龙:列自李耳、陈抟、张三丰等至李涵虚,共11人。

()道学:列自周敦颐、朱熹等8人。

()儒学

()附玄学:列孔子、嵇康等12人。

()治道:列安期生、魏伯阳等12人。

()金液:列淮南子、闾丘方远等56人。

(十一)方仙:列西王母、葛洪等12人。

(十二)豫章:列许逊、施肩吾等10人。

(十三)聚玄:列范长生、李道纯等42人。

(十四)茅山:列陆修静、陶弘景等19人。

(十五)长淮:列马自然等12人。

(十六)葆和:列容成公、王凝之等34人。

(十七)调神:列素女、甘始等12人。

(十八)南宫:列九天玄女、袁天纲等67人。

(十九)太平:列于吉、宫崇等4人。

(二十)苍益:列偓佺、孙思邈等54人。

(二十一)健利:列华佗、杜子春等16人。

(二十二)科醮:列杜光庭、陶仲文等56人。

(二十三)正一:列张陵、寇谦之、张元旭等11人。

(二十四)律宗:列尹志平、王常月等16人。[4](P.7)

 

24家又分下乘、中乘、上乘、最上乘四类。其中最上乘列仙宗、南宗、北宗、修为、犹龙、道学、儒宗、玄学、治道,共9支。上乘列金液、方仙、豫章、聚玄、茅山、长淮,共6支。中乘包括葆和、调神、南宫、太平,共4支。下乘列苍益、健利、科醮、正一、律宗,共5支。

 

《道学系统表》中共列神仙人物865位,其中上圣仙真、传道学者共600多位,将道教24支分为四乘,将仙宗、南宗、北宗列入最上乘,体现出了全真教的立场。将修为、犹龙、道学、儒宗、治道这五宗也列入最上乘,意在揭示修为、道学、治道、儒宗与古仙宗的关系,也表现出了以道来统摄儒、墨、法、玄各家的道教立场,也是他将修行道法和治理社会结合为一体的思想体现。对道教各宗派作用、地位的看法也较为独特。

 

三年之后,易心瑩在《道学系统表》的基础上形成了《寄玄照楼书——论道教宗派》,发表于《扬善半月刊》第93期,该文主要论述道教宗派,先依三洞,将道教分为经教、修为、性命三宗;经教所依经典为《大洞》、《度人》、《龙蹻》等经;修为所依经典为《老》、《庄》、诸子;性命所依经典为《参同契》、《入药镜》等。三宗又细为1013支。对道教的宗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

 

《道教分宗表》发表于《扬善半月刊》,第93期,叙述了道教“正宗十家”[3](P.1-3),具体如下:

 

()仙宗:最上乘,别名道教。倡始者太一、广成、天皇真人。

()金液:上之上,别名神丹。倡始者女娲、皇帝。

()聚玄:上之中,别名清净、齐慧。倡始者左玄真人、清和黄氏。

()长淮:上之下,别名凝阳、胎息。倡始者駏神氏、中广真人。

()葆和:中之上,别名辟谷。倡始者容成、鬼谷子、张良。

()调神:中之中,别名房中。倡始者素女、黄帝。

()南宫:中之下,别名灵图、符箓、天罡。倡始者一真、玄女、鬼臾区。

()苍益:下之上,别名服饵、具茨。倡始者大隗、神农、僦贷季。

()健利:下之中,别名修摄。倡始者赤松、宁封、王子晋。

()科醮:下之下,别名天章。倡始者帝喾、夏禹、张陵、葛玄。

 

各宗列有宗名、等次、别名、倡始者,还列有“纲要”及“法门”。所谓“纲要”,即该宗“法门”之大纲;所谓“法门”,即该宗行为、法术之名目。如仙宗:

最上乘,别名道教。宗玄崇道,清虚无为。倡始者,太一、广成、天真皇人,极昌明,在黄帝。

宗法有五等:天、神、地、人、灵。广之则三洞、四辅、十二部、二十四部、三十六部、七十二部之典籍。

法门之要有二:(1)超世门:守戒、养志、炼心、尽虑、湛寂、复命、知常、洞慧、微妙、虚无;(2)修为门:国政、经济、权谋、治策、纵横、兵略。[6](P.464)

 

陈撄宁以按语的形式对易心瑩的这种分类方法和治学方式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右列十宗,将道教宗派概括已尽,甚为难得。”[3](P.3)

 

193711月,易心瑩为普及道教知识、训导后学,应周叔夜道长(原二仙庵监院,曾任成都市道教协会会长)的恳请,著成《道教三字经》一文,共3168字。以道教信仰为根本,以道教经典为依据,从道教的宇宙生成演化论、三洞四辅的道经制作、诸尊神的事迹、正宗及分支各派、斋忏戒律、修行的各种途径、生存环境的差异和修行的可能性、必要性、历代仙真事迹等方面,对道教的历史、哲学、教义、人物、经典、宗派、法术、修炼等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介绍,体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尤其是其中关于道教宗派的部分,“展现出了一个道教徒独特的视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7](P.111-112)

 

在本文中,易心瑩将道教分为正宗10(与上列《道教分宗表》同,略),将犹龙、儒学、治道(分为黄老、炼丹二支)、茅山、方仙、太平、正一、玄学、豫章(指净明派)、南宗、北宗、律宗等13宗视为支派。采用了追源溯流的方法,将正宗10家的源头追溯到黄帝及上古诸仙,将支宗13家的源头追溯到老子时代,并且对正宗、支宗各家,每一家都追溯本派的祖师,并尽可能地表明该宗所依据的经典、历代的传承及重要人物,体现出了易心瑩对道教历史和仙传的重视。而支持这一方法的前提是,他对道教信仰态度和对仙传的认同和接受。

 

陈撄宁在《仙道月报》上发表的致易心瑩的信中评述说:“具见宗派源流,朗若列眉,在道门中尚属创作。”[3](P.2)给予了《道教三字经》很高的评价,充分肯定了它关于道教宗派的看法。

 

在以上几种代表性的著作之外,易心瑩还写了《关于修道集团之意见》[10](P.3)、《病中读经的感想》[11](P.3)两篇短文,并辑录有《女真功课》,为五言诗体,详细讲述了女性修养的基本原则、主要方法,具体说明了童女、少女、长女、少妇等各阶段的修行方法。所述诸法,皆依《道藏》中的相关女丹著述作出,为女性修炼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此书没有公开出版,仅有石印本保存在古常道观中。

 

易心瑩另外还有未刊印的著作《四川道教史》(手稿),现存于本人手中。

 

在以上著作之外,易心瑩还著有《道教养生》、《老子通义》、《读老心解》、《道教大事年表》等书,曾以石印本的形式在道观内流传,但现在已无从见到,大概是在文革中散佚了。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迹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3年到1967年的这十多年中,易心瑩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荣任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①,成为享誉全国的高道级人物,易心瑩人生境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1954年,58岁的易心瑩当选为灌县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19558月,他复任青城山古常道观住持,并接待了来山考察的周恩来总理一行。1956年当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被聘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同年赴北京参与筹备“中国道教协会”。19574月,易心瑩被第一届全国道教徒代表会议选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1961年,他又被连选为第二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1962年,“四川省道教协会”成立,易心瑩当选为会长,同年又赴北京为中国道协举办的“道教徒学习班”讲学,担任“道教史”课程教研组长。1963年,67岁的易心瑩受命编纂《四川省志·宗教志》之“道教篇”,广征博采、反复核对史料、几易其稿,后写成《四川道教史》(手稿)

 

作为一个离俗的道士,在功名荣誉接连到来的时候,他视为身外之物,自甘淡泊、潜心清修。在内心深处,还是相当清醒和冷静的。中国道协第二届会长陈撄宁曾多次请他留住白云观,主持日常工作,他都推辞不就,仍回青城山耕读修持劳作。担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以来,他的薪资虽较为宽裕,但他的生活却不改常度。

 

1966年,“文革”爆发,宗教信仰被定为封建迷信,各级“道协”被迫停止活动,“破四旧”之风随之兴起,19671月,古常道观三清殿等处神像被毁,身处逆境的易心瑩为保护观中文物,不顾年老体衰,亲率道众费时数日夜,将全山宫观内外的所有楹联、匾额、碑文全部用纸张裱糊覆盖,上书“最高指示”、“毛主席语录”、“马列主义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等革命口号以为掩饰。[11](P.41)红卫兵小将们上山“破四旧”时,四顾无从下手,相继悻悻离去。如今青城山各处的宫观文物保存得基本完好,实多赖易心瑩及各位道众巧计掩护之功!

 

19761月,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青城山文物管理所,强行接管全山宫观和道教协会的全部资产,并将易心瑩数千元私人积蓄悉数搜去。随后,易心瑩的所有私人藏书亦被搜去,有些珍贵手稿及抄本亦因之散失(现青城山道协还保存其所遗手稿及抄本近百种)。时易心瑩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而卧病在床,闻此噩耗,既惊又痛,由是病情加剧,于27日哀哀而殆,羽化于古常道观天师洞,世寿八十岁。一代大师、道教学者,竟落此凄凉境地,是他个人的悲哀,也是那个特定时代的悲哀!

 

王家祐先生曾撰文赞颂其师易心瑩:“中年笃守儒师与道家学理,谦恭勤苦以养志,博学静气以寄心。讲学以‘常道'为纲,慈俭为事,主循天之道,知奇守正,师万物,法自然,治学孜孜不倦,其行讷讷若拙。”[12](P.230)盖为深知其师之的评也!

 

注释:

 

①中国道教协会1957年成立,四川省道教协会1962年成立,易心瑩担任中国道协职务在前,出任四川省道教协会会长职务在后。

 

参考文献:

 

[1]张广保:《明清内丹思潮与陈撄宁学派的仙学》[J].《宗教学研究》,1997(4)

[2]陈国符:《道藏源流考》[M].中华书局,1963

[3]易心瑩:《道教分宗表》[J].《扬善半月刊》,1936(93)

[4]易心瑩:《道学系统表》[M].四川青城山古常道观藏本(民元甲戍秋八月古常道观易心瑩甫稿)1911

[5]胡道静、陈耀庭、林万清:《藏外道书》(31)[Z].巴蜀书社,1990

[6]胡道静、陈耀庭、林万清:《藏外道书》(24)[Z].巴蜀书社,1990

[7]卿希泰:《<道教三字经>注解》[A]//《蜀人·儒释道三字经》[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8]陈樱宁:《仙道月报》[J].1939(9)

[9]易心瑩:《修道集团之意见》[J].《扬善半月刊》,1937(99)

[10]易心瑩:《病中读经的感想》[J].《仙道月报》,1941(32)

[11]李豫川:《缅怀易心瑩道长》[J].《中国道教》,1995(2)

[12]李养正:《当代中国道教》[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作者系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老子学刊》编辑部副主任、博士)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编辑:霍群英)


免责声明
  • 1.来源未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世界宗教研究所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 2.文章来源注明“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世界宗教研究所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收藏本页 】 【 打印 】 【 关闭

主办: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内容与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联系人:许津然  电子邮箱: zjxsw@cass.org.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859房间    邮编:100732

电话:(010)8519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