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宗教学研究”
——纪念中国宗教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致辞
卓新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感谢厦门大学、尤其是厦大人文学院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感谢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福建省民族宗教事务厅等党政部门及其领导的热情关心和指导,也感谢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参与,2009年中国宗教学会得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宗教学会和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召开,因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厦门大学的校园里,向我们的合作机构厦门大学,向莅临会议的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的会议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宗教学研究——纪念中国宗教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为主题。2009年是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年,我们刚刚举国欢庆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节日,紧随着这一大喜大庆的日子,我们也聚集在一起纪念中国宗教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对于我们中国宗教学者来说,的确是喜上加喜!
三十年前,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宗教学者在南方春城昆明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国宗教学学会。1979年中国宗教学学会的创立在中国当代宗教学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三十年来,学会引导、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宗教学的迅速发展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宗教学学会的首任会长任继愈先生,任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当代中国宗教学的发展上有筚路蓝缕之功。今年7月11日,任先生不幸因病去世,在我们纪念中国宗教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深切缅怀任继愈先生,并将继承任先生的遗愿,努力完成他未尽的事业,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研究和对世界宗教的研究。开创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的宗教学学科及其理论体系。
以中国宗教学会为建构的中国宗教学的形成,是20世纪以来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标志着中国宗教研究已从零散的学者个人研究走向了其作为宗教学学科的真正系统化、体系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全国发展。尽管宗教学作某种程度上仍是一门“险学”,面临着各种“敏感”和发展上的困难,却已走过了“早春二月”的艰难时日,我们所感受到的已不再是“春寒料峭”,而已经有了“春华秋实”的收获。
中国宗教学作为社会主义体制中的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按其“国情”理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在中国宗教学的构建中有着核心和关键作用。我们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系统、全面、客观、科学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体系及其观点、方法,并以此指导我们的宗教学研究,争取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俱进、辩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体系、学说。中国宗教学目前研究的突出特点,就是主要由哲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批没有宗教信仰前提的学者来进行宗教研究,这在世界范围的宗教研究中都乃“一枝独秀”、引人注目。尽管这种“教外”研究受到一些批评,在西方社会的当代宗教学发展正面临着步履艰难的处境,我们仍然坚持宗教学研究应该是客观、科学的,不应以信仰为前提,甚至有着宗教信仰背景的学者在“宗教学”研究上也应该“悬置”其信仰,不能做“护教论者”,与西方宗教学的衰微相对照。中国当代的宗教学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在短短的三十年中有了飞跃式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为此,我们有责任坚持、并继续发展这种客观的、科学的宗教学研究势头。其实,在西方不少禅学院中,也正出现改“护教”为客观,多视角研究宗教的嬗变,形成了超出传统神学,体现出宗教学特征的全新发展,其走向值得观察、耐人寻味。
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是中国当代宗教学的核心、主流,然而在整个世界范围,以及中国范围的宗教学研究中却并不是其全部和唯一。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不可避免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多元。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在教言教”的宗教研究之存在,认识宗教界内部早已有之的宗教研究及其悠久的学术传统,并且必须尊重这些宗教界的学者或具有宗教情怀、“委身”的学者,与他们展开对话、交流,达到“和而不同”、相互尊重。中国宗教学的推动和发展,正是在于政界、教界、学界的学者们共同参与及合作,当代“中国版”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不是突出“斗争哲学”,而乃提倡“和谐理念”,有着更多的建设性创意;其立意和目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仰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着力激发信徒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我们“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我们所继承发扬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应该是教条主义的、本本主义的、僵化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脱离中国实际的,而必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新发展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新时代之新形势的。中国宗教学的当代发展也应该符合党的宗教工作这一精神指导的要求。
中国宗教学开创、发展的三十年,有许多经验要总结,同样也有一些教训应汲取。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于中国宗教学的成长及其特色会有精彩的回顾、总结,观察、思考,以及前瞻、展望。因此,衷心祝愿我们的研究会取得圆满成功!